要重视诵读

山东邹城市峄山镇教委办 贾凡玉

诵读,又称朗读、吟诵等,凡传情达意的有声读法,均可称之为诵读。诵读是教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手段之一,也是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之一。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而又正确地运用诵读这一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然而,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同志忽视了诵读这一教学环节,满堂的问与答、讲与看,即使有诵读,也没有充分发挥诵读应有的功效,仅仅是为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答问。如此进行语文教学,怎能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理解语言运用的巧妙呢?怎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的训练和指导。在运用诵读这一教学手段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提出诵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诵读,做到胸中有数,能够避免诵读的盲目性,提高诵读的效果。因此,在每次诵读前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训练重点提出指向性的问题:或理解什么内容,或诵读达到怎样的要求,或思考什么问题等,提出的问题一要具体,二要适中。从心理学上看,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还起着主要作用,所以,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些、形象些。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是写百草园的景色。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段景物描写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读后不容易回答正确,因为这样设计问题太抽象。如果改为,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形态?哪些是写声音、色彩、味道的?这就具体了,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读后容易回答。所谓适中,一是指问题的多少要适量。过多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效果不佳;过少浪费时间, 效率不高。二是指问题的难易要适度。教师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即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思考后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唤起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合“度”呢?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2. 留给诵读时间。学生要诵读就要有诵读的时间,有了充裕的诵读时间,才能边读边思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才可以参与训练,提高诵读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诵读的时间。留给多少时间,要视情况而定。比如,读《背影》一文,如若把全文划分成几个部分,就要留给学生一点诵读的时间;如若再把第二部分划出层次,还应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如若画出写父亲的服饰、动作、语言的语句也应该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如此诵读训练,既发挥了“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又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

  3. 变换诵读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诵读形式,或指名法,或分组法,或齐读,或轻声读,或大声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既能够避免课堂的单调,又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七自然段,为了让学生画出雪地捕鸟的表述动作的词:“打开”、“露”、“撒”、

“系”“牵”、“看”、“拉”、“罩”等,可以用指名读;为了让学生揣摩、体味这些动词运用之准确,可以用轻声读;如果要背诵这一自然段,可以用大声或齐声读。这样做定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几种诵读形式或哪几种诵读形式,要依据诵读要求和训练重点而定,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要注重实效。 4.指导诵读技巧。诵读训练要形成能力,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

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诵读技巧。所谓技巧,是指诵读时对“停顿”、“重音”、“节奏”、“速度”、“语气”等的恰切处理。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诵读技巧呢?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作示范。“在示范朗读时, 必须结合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分析说明言语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等等,使学生有个感性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分辨出言语的表现方法,此后进行朗读时, 就能有意识地具有理解性的对待言事的表达。”(朱作仁语)如《春》第五自然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茶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教师范读后指出,开头的诗句要字字顿开,要轻读,“母亲的手” 和“抚摸”两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手”和“抚” 读时要拖音,读完“手”后要作小停,“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要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等等。这样在“范型”启发下,学生再诵读课文比第一遍诵读效果好多了。在指导训练过程中,“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人调,一遍比一遍体会深切”

(叶圣陶语)。这样能较快而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5.评价诵读效果。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及附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诵读实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获得良好的诵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