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读是“吃透教材”的必由之径

  1. 粗读——清障碍。通过浏览教材,看有无陌生需请教的地方。如《观潮》一课,钱塘潮来后,为什么“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2. 细读——明思路。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大多数教材在结构上能体现出作者的思路,通过细读来弄清教材的内外关系、顺逆关系、概括与具体的关系,教师要准确把握作者思路,领悟课文内容,像《鸟的天堂》一文中,静态榕树之美和百鸟欢跃的动态之美的动静关系,揭示出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留恋,升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

  3. 精读——探精微。精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熟,通过熟读来探寻教材中精深微妙之处。像《再见了,亲人》和《黄继光》分别抓住三“挖”和两“站起来”,体现出朝鲜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再现英雄黄继光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4. 诵读——背佳句。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句段,教师要成诵在先,在课堂上有感情地示范朗诵。像朗诵《桂水山水》,将学生带进如诗似画的境界。

  5. 品读——译教法。把一课书进行品评、咀嚼、欣赏,读出教材中的“味”,教法就容易出来。如《月光曲》一文,“悠扬”一词,如果教师播放一段抑扬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来准确捕捉词义,远比生搬词典上“ 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的解释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