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在华犹太人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究竟他们是何时来华?为何而来? 来在何地?过去众说纷纭,迄今已基本可取得共识。

根据达洲先生 1989 年出访以色列时的所见所闻,得知他在特拉维夫大学内的“纳胡姆·戈德曼犹太人散居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以色列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说明首批来到华夏大地的犹太人是在公元 3 世纪时

期,距今已有 1700 年左右。当时贯通中西交通 8 个世纪的“丝绸之路。早在

2 世纪时就已开通。他们来华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有一个过程的。公元 66~

70 年,罗马大军入侵巴勒斯坦,第一次犹太战争爆发,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被毁,以色列亡国,犹太人大部分逃亡,被俘和未逃走的仍为罗马人所统治。公元 132~135 年,又爆发第二次犹太人战争,终因寡不敌众,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遂向世界各地大流散。除去往西方国家外,东向的有去中东和印度等南亚诸国;有的则经中东去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他们所到之处,总得视情况定居、从商、生活一定的时期,然后经中亚进入中国新疆;或经阿富汗进入中国西藏,再进入内地;或行海路抵达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然后再由陆路到中国一些主要商业城市。所以说犹太人 3 世纪时来到中国之说为最合情理。后来达洲先生又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的东方部,看到美国犹太人捐赠的大批中国文物,其中有一东汉时期的石碑。陪同参观的馆长比特曼夫人说:“这碑与犹太人有关”。达洲先生一看,“果然是记载当时在中国朝廷任军职的一犹太人的事迹”,由此可以证明在公元 3

世纪或较前的 2 世纪确实有犹太人来华。

此后,唐代有之,在以色列博物馆已陈列出唐朝时期商贩模样的陶俑以资佐证。到了北宋,约在公元 10~11 世纪,有 70 余户的经商为目的犹太人约 1000 人左右集体定居于京城开封,还曾晋见过皇帝。1286 年前后,意大利著名探险家马可·波罗在北京也曾遇见过犹太人。此后几个世纪中到 19 世纪时,除开封有犹太社区外,在中国的其他城市,如杭州、广州、北京、宁波、宁夏、扬州、泉州、南京、洛阳、敦煌、长安和新疆、西藏等不少地区都有犹太人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历史的变化,这段时期的犹太人逐渐为中国大地不同的文化类型所同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历代王朝对外政策是,只要在异族不干预其政治前提下,完全允许“中外一体、兼容并蓄、一视同心”。犹太人也可读中国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职, 以及与汉、回等各民族正常通婚;其二是中国在 18 世纪时已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犹太社团与外界隔绝,使犹太人自己本身的主干文化——犹太教后继无人,因而加速了早已发生与中国人同化的进程。1840 年英国发动鸦

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导致一批新犹太社区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其首先出现的地区是在上海;其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反犹排犹的想法和举动。中国人民,待人平等,互相友爱,和平共处。

到了近代,犹太人又有两次较大的向中国移民。首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有一大批犹太人从俄国逃亡到中国东北,然后散居各地和沿海城市;另一次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希特勒德国掀起惨绝人寰的灭犹浪潮,又数万名欧洲犹太人来到中国,使上海顿时成为远东最大的犹太难民收容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当局对中国犹太人的直接迫害和打击他们的经济活动与文化生活,使犹太人在华影响日渐缩小。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又发起第三次国内战争,致使犹太人经济活动停滞,资金外流,人员也大批离去。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犹太社区实际上已经消失。只有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犹太社区还存在,并得到了一定发展。50 年代以后,台湾也出现一个规模不大的犹太社区,人数约百余,这社区流动性较大。80 年代后,中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吸引不少犹太人来华经商、办企业及农业生产合作。他们大多数居住北京、上海、广州等开放大城市,还未形成自己的社区,只是有部分人在犹太节日到来之时;共同聚会以示庆祝而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犹太人在上海、开封、哈尔滨、天津、广州等地方,他们的经济活动、金融事业、兴办学校以及慈善事业等对当时中国的民族经济和文教事业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贡献。除此而外,早在 1911 年辛亥革命和 20、30 年代,也还有不少犹太人投入中国的革命斗争和参加中国的经济建设。如亚伯拉罕·科亨将军 1922 年来到中国, 就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卫队指挥工作。又如现在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的爱泼斯坦·沙博理等均属投身中国革命,献身于中国建设事业和加入了中国国籍的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