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四大城市的犹太人今昔1.开封犹太人

根据上述,中国境内的犹太人,在汉、唐时即已有之,并散居各城市, 当然开封亦应有犹太人涉足其间。原因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通东西南北各地的交通重镇。战国时作过魏国的首都,五代时的梁、晋、汉、周及北宋皆建都于此,因此犹太人到中国经商或定居落足于开封,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不过当时人少,来路也不一样,到他们起作用形成“犹太社区”时应是北宋年间了。潘光旦先生在总结研究“开封的中国犹太人”时曾经说得好:“开封的犹太人,也就是中国境以内、在所有进入过中国的犹太人中起过决定作用的那部分犹太人,是在公元前第二世纪的 70 年代离开犹太本土, 进入印度的孟买区域的;他们在此区域内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后,在公元第 11 世纪的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定居在开封。当时他们所以再度移动,除了商业利润的追求和对中国有些认识与爱好一类的主观因素而外,是不是在印度方面,尚有客观的因素存在,是值得继续研究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开封犹太人的全部先辈都是这样来的;这些先辈中, 也还有一部分,可能人数少些,是从波斯来的。由此可知开封犹太人为何来华及来华时间和来华路线了。

公元 960~1127 年北宋时代,首批犹太人以集体方式在开封落户,约1000

人,共 70 姓。主要经商,出售西洋布和印染品。他们初来,曾晋谒过宋帝,

帝与之约法三章,从此便安定下来。公元 1489 年,即明弘治二年有《碑记》追叙此事如是说:“噫!教道相传、授受有自来矣。出自天竺,奉命而来,⋯⋯进贡西洋布于宋。帝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由此追叙,可见一斑。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聚居在开封的犹太人开始购买土地,修建会堂(庙宇),取名“清真寺”。当时,宋室已经南渡,建都临安(即今杭州),故都开封早已为金人所占领。可是修庙《碑记》时间,不书金朝大定三年而书南宋孝宗年号,可见来华犹太族人对宋朝是有感情不忘“旧雨”也。清真寺建成后,族人则拱围犹太会堂而居,这便自然形成了在中国境内有相当规模的犹太人社区。他们在那里从事工商业及遵守犹太教规的宗教生活。实行族内通婚,饮食有则。到了明朝(1368~1644),该犹太社区得到很大的发展,计有 73 姓、500 余户约四五千人。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都有所提高。所以弘治二年(1489)他们重修会堂,在刻留第一块石碑上,便首先大书特书称他们自己就是“一赐乐业教人”(犹太人一向用惯了的,以拉丁字母拼出的“Israel”的译音,意即他们是“上帝所赐”那个地方信教的人。开封犹太人留传下的四种碑,前三种除《弘治碑》外,第二种即明正德七年[1512]《碑记》;第三种为清康熙二年[1663]《碑记》。这些

《碑记》为首第一句话就是》夫一赐乐业之立教也;其由来远矣”)。主要记述其祖先的历史和他们来开封建立犹太社区的生活情况。由于他们受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渐放弃自己犹太经典的学习,不少犹太知识分子便走向科举成名的道路。因经商游宦及黄河洪水淹没开封,逃离家园,返回者不过李、赵、艾、张、高、金、石等七姓。由于经济生活受到打击,犹太会堂也无力修葺。异族逐渐通婚,“拉比”后继无人,宗教活动渐次停止。清咸丰四年(1854)以后,一部分犹太人扳依了伊斯兰教。同化程度加速,开封犹太人逐步走上与汉、回、满等民族融和的道路。

正由于此,到了 20 世纪,开封犹太人的特征基本消失,一般人也不容易认出。尽管如此,但他们对自己的身分立场,决不含糊。在中国几次人口普查中,他们总坚持说自己是犹太人,哪怕在动乱的年月里亦如是。进入 90 年代,据统计,开封犹太后裔尚有 200 余户,人数约 1000。至于游移在中国五十几个市县中的开封犹太人亦要占开封现在犹太人总数的 4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