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色列与亚洲和大洋洲国家的外交关系

以色列与亚洲和大洋洲国家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民间性的有之,而且由来很早。至于政府性质的外交关系则系在 20 世纪下半期较后的事。原因以色列地处亚西,二千年来历尽沧桑;犹太民族大流散后,在政治上又备受迫害。亚洲和大洋洲各国对他们的历史和遭遇缺乏了解,再加上二战后又不为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国家所容,因此亚洲许多地区性国际组织不免对以色列要进行排斥,甚至连亚洲运动会和单项运动比赛都不让参加,有的在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方面,也不愿与之交流往来,当然建交更谈不上。因此,建交很晚。

从以色列建国伊始看,早在 40~50 年代它是有意同亚洲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但“生不逢辰”,因阿以冲突使它参加 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受阻;1956 年又因追随英法发动了苏伊士运河战争,更增加了亚洲国家对以色列外交政策的不满,除同印度、缅甸等少数国家还有联系外,同其余多数国家关系倒退,都无直接往来。印度,它是早在 1950 年就已承认以色列的国家,以色列也在印度孟买设有领事馆。但印度始终坚持同情阿拉伯国家的立场,所以两国关系仅限于领事级。1982 年以军入侵黎巴嫩,印度和以色列绝交。1988 年以后,双方才又开始接触,进行建交的谈判。1992 年,以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又如缅甸,50 年代以色列就和它有过密切联系。1952 年缅甸执政的社会党访问了以色列,翌年,双方即正式建交。1953 年缅甸军事代表团访以,1955 年缅总理吴努又去以色列进行国事访问, 这在以色列的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以色列和第三世界亚非国家关系的首次突破。1959 年和 1961 年,以色列总统伊扎克·茨维同总理本·古里安相继访问了缅甸,表示以色列对双方发展关系的重视。1962 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后,以缅关系基本中断,此后发展亦有限。

由于以色列的外交趋向各时期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 70 年代以前它对亚洲国家的关系发展较缓慢或兴趣不大。经过一段时期的接触和联系,亚洲各国在经济实力上亦颇有增长,以色列和它们在经济、文化,特别是贸易方面的联系更趋密切。例如以色列与日本的贸易,就要占与亚洲各国总贸易额的

50%,日本算是以色列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两国的学术与文化合作也在稳步发展。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在 1989 年访日期间,双方曾决定建立一常

设机构,就有关国际和双边事务进行磋商。到 80 年代末,以色列与亚洲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尤其是名噪一时的所谓“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的贸易与日俱增。在以色列与泰国、菲律宾的关系中,在农村发展、农业及教育领域的技术合作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合作在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同样有所开展。由于 80 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逐渐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各国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因此以色列除相机与上述亚洲国家先后分别建交外,还与斯里兰卡、尼泊尔、菲律宾、泰国、土耳其、老挝、柬埔寨等国也建交了。对中国更不例外,在 1992

年 1 月 24 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至于大洋洲,以色列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建交多年。最近,以色列又与 9 个新独立的岛国建立了关系,多数岛国都参加了以色列的国际合作项目。

当前以色列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增强,既摆脱了过去孤立的处境,也赢得了现在外交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