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丧
关于死亡,各种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早在古代,犹太人就从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观点出发来对待生活,并面对死亡。《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只不过说明人作为个人是要死的,但人类将不断延续下去。犹太民族以此作为其生活哲学,在承认个人必然死亡的同时,肯定其代代相传的永恒性。同样,犹太人有关死亡的礼仪也是据此形成的。遵从一切从简,迅速下葬的习俗,但对死者的哀悼会却持续较长时间,要经过几个阶段,以便逐渐恢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而且哀悼在犹太人那里决不会彻底停止,在亲人死后的周年日,还要经常凭吊故人。此外,每年例行的许多节日,要集体悼念所有亡故的人们。依据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知道自己的血脉与亡故的人之间存在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古代犹太民族像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认为尸体不干净,要尽快地埋掉。许多民间传说,把人们对尸体的这种担心和处理方法与古人的信仰联系在一起,即相信邪恶灵魂会很快依附到尸体上去。在犹太人家中,一旦人死了, 要马上举行一些仪式,在室内驱避邪灵。人们要打开所有房间的窗户,要把屋内所有的死水淘干净。今天,以色列人依然遵从尽可能快地举行葬礼这一习俗。葬礼一般在死后第二天进行,很少有超过 36 小时的(除非赶上安息日或其他不能举行安葬的节日时),而且从人死到安葬这段时间都要有人守灵。
在《圣经》时代,犹太人在墓穴安葬死人时,不用棺材。在巴比伦统治时代,犹太人自己挖墓穴,在公墓里安葬死人,而不是把死人葬在洞穴和山上墓室中。到了罗马统治时代,犹太社团开始形成一种类似兄弟会的组织, 负责公布死亡消息,准备安葬所需东西,安排抬尸体的人和操办葬礼。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犹太社团甚至组成专门负责安葬故人的群体,他们替亡故亲人的家庭操办一切有关事宜,比如沐浴尸体,做简单的木棺乃至寿衣等。
在《圣经》时代,曾盛行给死人穿几件昂贵的寿衣,后来宗教界领袖认为这样做会给穷人家带来较重的负担。因此,只要求给死人穿几件简单的、一般的寿衣就可以了。到后来发展为只给死人穿一件普通寿衣——从寿衣店买或自己手工做都行。这种习俗也一直保持至今。另外,在安葬男人时,要给他配一件祈祷披巾,并在披巾上撕一小口,表明这件披巾不能再让人披戴了。
习惯上,尸体总是被放在一个简单的木棺中,比如一个学者去世了,他的尸体就放在用他生前使用的书桌做成的木棺中,犹太民族之所以穿简单寿衣和用简单寿棺安葬故人,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尸体自然化解。回归土地本是自然的事,不能因人为的包袱而有所延误。
从第二圣殿时期到近代,这种简单的安葬仪式,一般都在家里或公墓举行。但在今天,则常常在教堂、圣殿或公墓举行,几乎都不在家举行了。简短的仪式一般包括唱赞美诗、读颂词和纪念祈祷等。在圣经时代,颂词总是由死者的一位亲近的家人来完成。据说,亚伯拉罕死时,就是由其妻撒拉读
的颂词。后来这份荣誉工作,改由拉比来完成。今天有些时候,也有由家人来读颂词的。有时家人知道死者可能欣赏没有颂词,就用默立几分钟来代替。在默立时,每位哀悼者在心中默念颂词,以此追忆死者在各自心中的感情。
陪送死者到墓地被认为是一种荣誉。如果某人参加了在教堂举行的葬礼而不能陪送到墓地,他可以象征性地在葬礼结束后陪送安葬队伍走上几步, 表示意思。在墓地,哀悼者等到木棺放到墓穴底部后,向上撒几把土,然后离开。
古代的人包括犹太人在内,当亲人死去时,总是在自己身上砍一刀,以示哀悼。这种习俗后来演化成当亲人去世时,哀悼者撕扯自己的衣服。这一点在今天仍很盛行。在正统派犹太社团里,撕衣服的哀悼者包括儿子、女儿、父母、姐妹、兄弟及配偶。当父母去世时,子女们要顺着衣服的中间撕开。如果其他亲人去世了,就顺着衣服的右边撕开,但在保守派社团里,哀悼者很少撕衣服,而是在葬礼举行之前,哀悼者系一条撕裂的黑布带(烂衣服的象征),葬礼之后还要系一段时间。
哀悼者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从墓地回来,另一些朋友在自己家做些普通饭菜,带到哀悼者家。这些饭菜很简单,只有面包(生活必需品)和煮得稍老些的鸡蛋(象征生命的轮回)。做饭的朋友招待哀悼者吃下这些东西。在以色列,这顿饭被视为一种契机,自此开始,哀悼者可以逐渐开始新生活了, 尽管家庭联系的纽带断了一节,但家庭生活将依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