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色列国与苏联·东欧国家关系的变化

二战后,巴勒斯坦问题成为关系到整个中东的局势问题,自然成了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阿拉伯人原拟得到苏联斯大林的支持,谁知事与愿违,苏联等 8 个东欧国家突然改变原来外交政策,在 1947 年 11 月 29 日联太二届会议关于表决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时,它们却站在犹太人这一边。苏联驻联合国首席代表葛罗米柯在表决前的主张发言:第一,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同是构成巴勒斯坦人口的两大民族,他们既然不能在一个国家里和睦相处,那就只好分成两个国家;第二,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遭到悲惨的大屠杀, 他们现在必须以独立求生存,如果“不让犹太人有实现这个愿望的权利是不公正的”。因此苏联等东欧国家对“分治”决议投了赞成票。更有甚者的是, 联大的决议刚刚通过,是年 12 月即爆发了阿犹冲突。犹太人当时无应付能力,在一度危急情况下,苏联却通过东欧国家送去一船武器帮助犹太人发起反攻,扭转了对犹太人不利的形势。1948 年初,阿犹冲突又趋激化,美国见事不妙,向联大两次建议托管巴勒斯坦,但都遭到苏联东欧国家的反对。1948 年 5 月 17 日以色列宣布独立三天后,苏联即很快给予承认,紧接着其他东欧国家也照此办理。同年 8 月,苏联在以色列开设了公使馆;9 月,以色列任命果尔达·梅厄首任驻莫斯科公使。梅厄夫人是以色列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高级领导人。她是放弃担任耶路撒冷市长一职而出任苏联公使的,足见以色列对苏外交关系的重视。1948 年 9 月 25 日, 苏联副外长佐林接见梅厄公使时曾说,“苏联支持以色列的政策不会改变”。在巴勒斯坦战争中,以色列急需军火和作战人员,苏联却授意东欧国家都出枪派人支援以色列,或出售燃料和大批军火。当时西方国家对巴勒斯坦战争

多表示“中立”,或偏向阿拉伯人而抗议苏联东欧集团对以色列的支持行动。美国虽也插手中东事务,但只通过民间渠道给以色列一些援助,旗帜并不像苏联东欧那样鲜明。以色列国建立后,立即申请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大政治委员会分别在 1948 年 12 月和 1949 年 5 月审议此案,均遭到西方国家的阻挠和要求推迟接纳。唯独苏联和东欧国家坚持,结果以色列被联合国批准接纳了。

但以苏这种亲密关系,历时不久,便逐渐疏远和矛盾愈来愈尖锐。主要原因,不外以下三点:第一,二战后美苏争霸,各自扩张其全球战略。中东盛产石油,这地区便构成他们的争夺目标,也就是要争夺阿拉伯世界。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国时常发生冲突,而阿拉伯人的外交政策又以某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来定亲疏,这就不得不促使苏联要淡化其对以色列的外交关系;第二,冷战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分成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要以色列亲近它,必需以色列与西方割断联系,方能在经济和军事上不断给予支持。在这点上,以色列办不到;第三,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家,苏联境内拥有约 600 万犹太人,不少犹太人想回归故土,但苏联人不支持锡安主义, 造成犹太人在苏联处境难和要移居也难。现将影响以苏关系的一些事实例举如下。

本世纪 40 年代末期,以苏建交,苏联犹太人出于内心民族情绪的复苏, 不顾政府限制,以各种各样方式,向以色列人表达他们对以色列国的祝贺。尤其是他们每当见到驻苏公使梅厄夫人和苏联红军中的犹太人时都围观欢呼,甚至热泪盈眶,倍觉亲切,这便引起了苏联当局的不满。1949 年 11 月 7

日,苏联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节 32 周年招待会,梅厄夫人也应邀出席了这个盛会。在会上,她结识了一个犹太人——莫洛托夫夫人,言语相投,情感倍增。分手时,莫洛托夫夫人说:“如果你们那里一切都好,那么在各地的犹太人就好了。”这些情况出现在苏联领导阶层,竟被苏联当局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活动在苏联、东欧颇有市场。从那时候起至 1953 年 3 月斯大林去世时为止,苏联开展了肃反运动,涉及东欧各国,矛头直指在领导岗位的犹太人。1953 年 1 月,苏联发生“克里姆林宫医生阴谋案”,长期为苏联领导人治病

的有 9 个犹太人(实际只有 4 人可以确定为犹太人),涉嫌被捕,这便激起

了以色列国内的反苏情绪。1953 年 2 月 9 日,苏联设在特拉维夫的公使馆被炸,2 月 12 日,苏联立即宣布与以色列断交。当时以色列国力微弱,需要大国支持,不希望把事情弄僵;而苏联亦宣布“医生案件。是一个冤案,东欧国家也同时为错捕乱杀的犹太领导人平反;以色列于 1954 年 7 月也向苏联保证,不参加美国和西方发起旨在对付苏联的军事联盟,是年底,以苏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

尽管如此,但这种关系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原因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介于二大国之间的以色列要想不受它们的影响,在外交上“两面抹光”搞持久平衡,势不可能。50 年代中期,苏联已采取亲阿反以政策。1955 年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出售了大批重要武器,以色列感到这是对它的威胁,也是苏联对以外交政策改变的标志。

1956 年 7 月 26 日,埃及宣布将英、法资本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以色列在英、法支持下,于 10 月 29 日向埃及西奈半岛发动了战争,苏联立即作出强烈的反应,一再要求以色列停火。除召回驻特拉维夫大使表示抗议外,还停止了两国间的经贸合作。最后,由于美国涉足中东,也向以色列施

加压力,以色列不得不撤出西奈半岛。加上 60 年代后苏联对俄国犹太人回归锡安的问题不断阻挠,1966 年 10 月竟公开批判锡安主义,认为它实际等同于种族主义,这就使两国关系日益恶化。以色列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安全,在四郊多垒情况下,自然会亲西方,发展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苏联眼睛中的以色列,自 1957 年以色列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起,无疑的是和英、美拼凑的反苏政治军事联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

1967 年“6·5”战争爆发后的第 5 天,苏联就宣布从那时起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但以色列为修复两国关系所作的努力,一直并未停止。但多属民间的,非官方的;私下的,非公开的;即使是有两国外交人员相互往来, 也只能通过在第三国去接触。苏联亦复如此。表面上和以色列断交,但其国策仍需以色列犹太人生存,不能让犹太人国家消灭。如果中东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苏联要想插手中东,与英美西方国家抗衡,势亦不可能。因为阿拉伯世界没有对立面,在它们穆斯林宗教信仰前提下,不会心悦诚服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所以苏联犹太人通过第三国中转、移居以色列的活动亦时有发生,并未完全中止。这时东欧国家虽步苏联后尘相继和以色列断交, 而罗马尼亚则不然,反而把双方关系从公使级提高到大使级。自兹以还,罗以关系历近 30 年而美好不衰。由于罗马尼亚的移民大门常年向以色列敞开,

1948 年在罗犹太人为 38 万,到 1980 年只剩下 4.5 万,到 90 年代的今天尚未移居去以色列的也不过凤毛麟角而已矣。苏联虽暗中与以色列有往来,但也不放弃大规模地去武装以色列的对立面国家,这在客观上起了助长以色列不向苏联妥协的作用。

1987 年以后,以苏关系开始解冻。在两国官方关系中断了 20 年后,一个苏联领事代表团应邀访问了以色列,是年以色列外交部代表团也回访了苏联,双方开始恢复了领事关系。在外交关系解决情况下,从 1989 年起,大批苏联犹太人又开始进入移居以色列的高潮。1990 年 8 月,以色列外长阿伦斯访问莫斯科,1991 年 10 月中东和会召开之前,以色列和苏联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但以色列万没想到与苏联复交之时,正是该苏联解体之际。国家关系只好由具有继承权的俄罗斯承担。根据近数年以色列和俄罗斯以及各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发展关系看是比过去与苏联外交关系正常多了。

在东欧方面,由于这里的一些国家长期是唯苏联之马首是瞻,故自 1989 年起,以色列又逐步与东欧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原社会主义国家恢复了邦交。以色列可引为欣慰的是,即在 1989~1991 年这两年间,从上述东欧国家移居以色列的犹太人不少,要占当时从各国移居犹太人的总数约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