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埃以建交后的曲折道路

萨达特和贝京为停止阿以争端、谋求中东地区和平虽然带了一个好头, 但当埃以和约签署后,在阿拉伯世界中除苏丹、索马里和阿曼三国外,其余的阿拉伯国家都甚为不悦,并与埃及断绝了外交关系,埃及在阿拉伯世界处境空前孤立。不久,萨达特即被穆斯林极端分子刺死,埃及总统由穆巴拉克担任,他正式宣布,埃及准备履行与 1979 年和约有关的一切义务。

1980 年 6 月 30 日以色列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它将永远不被分割”。此后,埃及又中止了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行动。不过 1980 年以色列总统伊扎克·纳翁曾访问过埃及,许多以色列部长、议员和著名政治活动家也访问了埃及,并在埃及建立了信息中心。为了埃以和约仍然得到履行,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道路完全敞开,1982 年 4 月 25 日,除塔巴地区外,以色列撤出了全部西奈半岛。尽管如此,但穆巴拉克的政治观点不同于萨达特。他为了要改善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遂把埃以和约解释为责成两国和平共处的政治协议,而与以色列维持一种冷淡的外交关系。1982 年黎巴嫩战争开始,埃及便把驻以色列的大使召回,从而把两国间的关系由大使级降低到代办级水平。虽然如此,埃及仍然承担和约所规定的责任,两国依然保持着外交关系,两国间的边境并未封闭,西奈的安全措施亦得到了遵守。1984 年以佩雷斯为总理的联合政府上台后,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改善同埃及的外交关系。1988 年最后一起边境(塔巴飞地)争端,经国际仲裁亦已得到解决。

如今埃及与以色列已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飞机航线和汽车运输线每日都开通,以色列的船只畅行苏伊士运河,双方保持着农业方面的合作,而且双向贸易正在逐步发展。近年来,埃及也积极地协助以色列与其他阿拉伯邻国和平相处。

1996 年 6 月以色列新政府推行它的强硬方针政策后,曾遭到阿拉伯诸多国家的强烈愤慨。7 月 18 日以色列新总理内塔尼亚胡便首次出访一个阿拉伯国家——埃及,与穆巴拉克总统会谈时许诺,要信守以色列同其他阿拉伯邻国签订的协议;但没有表示要采取重大步骤推进已陷于停滞状态的中东和平进程。会谈后,穆巴拉克与内塔尼亚胡联合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穆氏在会上说:“我对和平进程将继续下去抱有很大的希望。在我今天与(内塔尼亚胡) 总理会谈之前,我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们,我感到非常轻松⋯⋯。总理已向我保证,他的政府打算履行其义务。双方将着手就西岸和加沙的最终地位问题举行谈判——当然是越快越好。另外,必须立即恢复就叙利亚和黎巴嫩问题举行的谈判。“这无形中穆巴拉克就在宣传和解,调解中东国家紧张气氛,起了一个吹“热风”与“和事老”的作用。8 月 1 日, 穆巴拉克在美国的四天访问结束时,他曾呼吁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要有耐心,必须给以色列新政府以足够的时间,让它自己制定走向和平的方针。但是他也警告说,如果进展推迟太久,那会引起“针对大家——即以色列人、美国人和埃及人——的恐怖活动”。穆巴拉克这番话,充分显示了埃及要起作为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及其他国家之间和平桥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