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兵器的变革

中国在周朝时期已有水战记录。春秋时期沿河、沿海各诸候国乘船作战已很频繁。当时,中国战船已划分为“大翼”、“中翼”、“小翼”、“突冒”等,并有余皇一类的战船作为旗舰,有了一定的制式,水军已有相当规模。公元前 2 世纪即秦汉时期,战船有了很大发展,既有 4 层舱室的巨型楼船,也有 200 斛以下的艇。11 世纪,中国就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中国古代海军兵器直到 10 世纪,使用的都是冷兵器。11 世纪初,明朝的战舰装上了滑膛炮。15 世纪郑和(1371—1435 年)率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 战船上装备了前膛炮。

在欧洲,从公元前 450 年希腊的萨拉米斯海战到 1571 年初的勒颁多海战期间,海军战船和战术的变化不大。舰船作战的目标是撞毁或攻占敌人战船。16 世纪,欧洲海军舰船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随着火炮在海战中的作用得到

充分发挥,促使 2000 多年来的古希腊、古罗马桨船时代宣告结束,装备有舷侧炮的风帆战船成为海战中的主力。

18 世纪中叶,欧洲战舰大体分为六个等级。一、二、三级属大型战舰,

分别有 2—3 层甲板,配备 60 多至百余门大炮。其作战方式是双方均排成纵列,航线平行,以舷侧相对,用舷侧炮互相猛烈射击,因此称为战列舰。以下三级称巡洋舰,比战列舰轻快,分别配 20 多至 50 门火炮,用于袭击商船和担负侦察、搜索、警戒等任务。此外还有几种桅帆小炮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和巡洋舰的主炮已经是发射标准化的 16、18 和 40 磅炮弹的加农炮。英国首先在火炮上采用燧发机装置,同时还在炮座下安装了滑轮,以便于左右旋转。这是舰炮射击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使舰船可以不必为瞄准目标而作大角度机动,这项看来并不复杂的革新使其作战火力处于优势。

古代火器时期是火器与冷兵器并存的时期。火药和火炮、火枪的出现并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各地区技术各自发展又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古代火器精确度差,射程近,

发射速率低,笨重。因此直至 16 世纪,火枪及使用人枪的部队在当时部队编成中仍处于辅助地位。尽管在部队装备中火枪比例上逐步增长,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但多数战斗仍通过白刃格斗决定胜负。到 16 世纪,一支军队如若没有装备火枪,没有火枪兵以齐射密集火力来配合手持长矛刀剑的骑兵和步兵,它与装备火枪的部队交战则处于不利地位。

17 世纪以后,随着燧发机滑膛枪、炮的出现和不断改进,随后又出现了可以固定在枪管上的刺刀,这就为用步枪代替弓箭和长矛准备了技术条件。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步兵逐渐成为各国军队的主要兵种;方阵作战队形也逐步演变成线式队形;机动性很差的攻城炮发展成装有轮子、可由马匹牵引的机动火炮,于是出现了独立的炮兵。作战方式也从冷兵器时代的白刃格斗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火力杀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