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术与战术学的形成与发展

战术随着战争的出现、战争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革。战术的发展,按技术兵器大致可以划分为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战术和火器时代的战术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一)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实践与理论。**公元前 26 世纪至前 9 世纪间, 奴隶社会中的敌对双方以冷兵器进行战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兵器从石质、铜质向铁质过渡,参战人员由氏族成员、贵族、奴隶发展到农民,战术队形也由简单的方阵逐步发展到多种阵形,从正面的冲锋拚杀发展到多种形式的攻防战法。

1、方阵队形的发展与奇正战术的运用。中国古代随着战车数量的逐渐增多,车战逐步成为主要的战斗形式。公元前 11 世纪,周武王伐纣战于牧野, 周军列战车方阵,作战时先以一部兵力为前锋,接着投入主力猛烈冲锋,大败商纣军队。随着铁制兵器出现和广泛应用,以及士兵成份的改变,军队数量的不断扩充,战术队形也由单一而简单的方阵,向多元阵形发展,并产生了奇正战法。从公元前 770 年开始,我国先后出现了鱼丽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行阵、钩形阵等多种战术队形。在这些战术队形中奇正战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在兵力部署上,防守为正,集中机动为奇,钳制为正,突击为奇;在战斗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明攻为正, 暗袭为奇等。到了秦汉以迄三国时期,又出现了类似横队、梯队与纵队的战术队形。公元前 202 年,刘邦与项羽战于垓下,韩信布设了类似梯队的五军

阵,大败楚军。

欧洲一些国家,也先后应用一些新的战术队形取代旧阵形。公元前 371 年,希腊埃帕米农达斯在留克特拉之战中,改变沿正面平分兵力的战阵和战法,采取斜阵队形获得成功。公元前 4 世纪古罗马采用军团战术,赢得战斗的胜利。

2、骑兵战术的形成。公元前 5 世纪至前 3 世纪,我国北方游牧部落和诸侯国先后建立了独立的骑兵部队,其战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 多次应用骑兵集团,实施大规模的机动作战,远程奔袭,迂回包围,连续攻击,乘胜迫击,大败匈奴军。到隋唐时期,骑兵战术得到更大的发展。亚述等国的骑兵战术,早在公元前 8 世纪就得到长足发展。

3、水(海)战战术的形成。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舟师。公元前 549

年,吴、楚两军在长江进行了水战。公元前 485 年,吴、齐两军在黄海进行

了海战。公元前 480 年,波斯舰队和希腊舰队在萨罗尼克湾进行了撒拉米斯海战,双方使用划浆为动力的木船和冷兵器作战。作战时先以战船列阵,用弩远射,再用冲撞、接舷格斗夺取胜利。我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还出现了火攻战术,如 208 年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以火攻取胜的范例。

**(二)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战术实践与理论。**我国从 10 世纪到

19 世纪中后期,是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战争时代。13 世纪末至 14 世纪初期, 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仿制火枪、火炮,并应用于军事领域。火器的大量使用及质量的不断改进,为战术的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1、骑兵战术的鼎盛时期。金属管形火器出现之前,骑兵在战场上仍占有优势,其战术继续得到发展。13 世纪,蒙古族成吉思汗运用游牧民族善骑精射的特长,在便于机动作战的地形上驰骋疆场,综合了鱼鳞、鹤翼、长蛇阵形,发展成大鱼鳞阵的纵深战斗队形。其形式是:前锋列横队,主力成鱼鳞阵,大将军居于左右翼骑队之间,预备力量成鹤翼阵作为后殿。开战时先以前锋试探敌情,进行扰乱;继以大前卫进行攻击,左右前卫支援;如不能获胜,则让左右翼接应;再次失利,不能获胜,便由大将军率领本军和后殿, 直接向敌阵冲锋。同时,成吉思汗还利用各种诈术,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以袭击和穷追不舍等战法,歼灭对方,从而成为驰骋欧亚大陆无敌手的一代名将。

2、线式战术的出现和运用。随着金属管形火器的出现和质量的不断改进,火器逐渐取代了冷兵器在战场的应用,从而使战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变化是,战斗的全过程已不再是连续的冲锋格斗,而代之以火力战开始,以冷兵器冲锋格斗而结束,火力逐渐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宋、金战争,蒙、金战争以及宋、蒙战争中,已经将霹雳炮、震天雷等火器用于攻城守寨,开始运用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14 世纪中叶,我国元末农民起义军使用大量的火铳,促使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进一步发展。其战斗形式是:火器手、弓弩手、长短枪手依次而列,前疏后密,骑兵在两翼或居后,先以火器猛烈射击敌方前锋,接着以弓弩杀伤敌方人马,尔后以骑兵的白刃格斗与冲锋结束战斗。

火枪、火炮的射程、杀伤威力与机动力的不断提高,火力战日益加强, 炮兵应运而生,从而促使火力准备、火力袭击、火力拦阻等炮兵战术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在 17 世纪中叶,随着燧发枪的发明和火炮的改进,枪炮弹药的装填更加方便,杀伤威力进一步提高,加之火器在军队装备中比例加大,

原有的集团式的密集队形,已经影响了火力的发挥,并容易增大伤亡,促使战斗队形逐步由大阵向小群、由密集向疏散、由纵深向线式队形演变与改革。

**(三)火器时代的战术实践与理论。**欧洲国家从 18 世纪到 19 世纪, 军队装备逐渐由前装滑膛枪炮向后装线膛枪炮过渡,射速、射击精度及杀伤威力大大提高,战争进入火器时代。

1、散兵战术队形的出现与应用。从 18 世纪初期开始,欧洲许多国家的军队普遍废除了刀、矛、弓、矢和护身器具,装备了带刺刀的燧发枪,实行雇佣兵制,这就为线式队形改革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其主要战斗形式表现为:军队沿正面排列成纵深较小的两线或三线;作战时火炮先机远袭,掩护步兵缓慢推进,在距敌阵 150—200 米处,火枪手开始发射,尔后以步兵的

冲锋和骑兵的两翼迂回解决战斗。到了 18 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根据这种战术两翼薄弱的情况,改采斜形攻击战术,使线式战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武装起义部队利用地形成散兵队形,同英军进行顽强战斗。这一战术队形的发明与应用,对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军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创造了纵队战术。拿破仑将散兵战术与纵队战术融为一体,采用散兵与纵队相结合的队形,适时机动,分进台击,纵深增强突击力量,并以骑兵扩张战果,重视运用炮兵,集中火力,同时注意适时投入预备队,彻底歼灭敌人, 使这种战术臻于完善。

2、散兵线战术的形成与应用。

19 世纪后半叶,由于火器的射速、射击精度和杀伤威力的不断提高,使火力密度空前增大。在密集的火力面前,进攻的一方伤亡增大,不得不去认真考虑战术队形的变革。在普法战争中,由于交战双方仍然沿用纵队战术, 造成惨重伤亡。于是,纵队战术队形被摒弃了,逐渐以散兵线战斗队形替代之。这种战斗队形表现为:士兵沿正面成一线配置,以减少冲击时的伤亡。进攻时先行炮火准备,掩护步兵以疏开队形接敌,抵达步兵射击距离内便展开成散兵线队形,一面射击,一面利用有利地形向前跃进,并以勇猛的冲击动作歼灭敌人。防御时则通过构筑堑壕、工事,运用炮兵火力的拦阻射击、步兵火力的抗击与步、骑兵的反冲击等战斗形式,挫败对方的进攻。

**(四)火器与机器相结合时代的战术实践与理论。**人类社会进入 20 世纪初期,随着汽车、火车、飞机,坦克、装甲车的先后发明和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促使战术发生新的变革。而 20 世纪中叶以原子、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又推动着战术向一个更加崭新阶段发展,使战术具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1、诸军兵种合同战术的出现与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速射武器、飞机、坦克、汽车及有线、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军兵种不断增加,空军战术、装甲兵战术、工程兵战术相继出现,海军战术与炮兵战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火力及杀伤威力的空前增大,防御一方需要建立堑壕式的绵亘防御阵地,迫使进攻一方不得不设法从其防御阵地上撕开突破口,因而突破战术便成为进攻战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初期,进攻一方未能认识到武器技术装备的进步已经有利于对方组织阵地防御,仍沿袭旧法,使用步兵实施正面进攻或翼侧迂回的机动进攻,而被运用速射火器于防御工事内的一方所阻击,前进困难,伤亡惨重。这说明,要组织有效的进攻

战斗,只有将各兵种的力量协调一致地组织起来、互相配合,才可能突破敌方的阵地防御;防御者也必须依此办理,才可能坚守住阵地。由此,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行动日益增多。1916 年 9 月 15 日,在松姆河会战中,英军首次应用坦克分散配属步兵作战,以坦克火力摧毁敌方的机枪火力点,破坏铁丝网,撕开突破口,引导和掩护步兵实施正面冲击,突破德军防御阵地,大获成功。战争发展到后期,各军兵种在统一的计划与指挥下,按照目标、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诸军兵种合同战术由是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

2、诸军兵种合同战术的发展与成熟。坦克、火炮、飞机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多,空降兵种的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使军兵种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使诸军兵种合同战术也得到全面发展和成熟。主要表现是:在战斗的主要方向上集中使用诸军兵种的兵力兵器,建立纵深、梯次的战斗部署,以步、坦为主组织协同动作,运用无线电通信实施战场指挥。进攻时,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坦克装甲部队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 并担负主要突击任务,有时还使用空降兵实施战术空降,以配合地面进攻或海上登陆作战。这样,进攻战斗表现为规模较大,推进速度快,突然性增大等。在战争初期,德国法西斯运用“闪击战”理论,集中使用坦克装甲部队, 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实施高速度的机动和迅速突破阵地防御,扩张战果的方式,对波兰、法国和苏联实施突然进攻,得势于一时。战争后期, 苏联和盟国的军队,在进攻战斗中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实施连续突击,还广泛应用迂回包围战术,达成进攻目的。

1944 年 6 月,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实施登陆进攻作战中,实施空降战斗,有效地配合了登陆战役行动。

在组织防御时,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防御配系更加完善,阵地编成增设了前沿阵地、斜切阵地、中间阵地和防坦克支撑点、防坦克地域。防御部署还包括炮兵群、防坦克预备队、高射炮兵群、坦克预备队、快速障碍设置队、工程兵预备队等,有火力配系和障碍物配系等,从而增强了防御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在 1941 年的莫斯科会战中,苏军运用新式兵器和有效的作战方法, 以预先构筑的大纵深防御阵地为依托,建立反坦克支撑网络,集中使用坦克与步兵协同实施反冲击战斗,灵活巧妙地运用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力量,使敌军突击集团分散在 1000 余公里正面上作战,处于被动挨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