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飞机与机载武器设备

战后,各国空军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分应用于改进和更新飞机和机载武器装备,使其性能和打击能力迅速提高。50 年代以来,军用飞机普遍采用喷气式发动机,飞机的航速迅速提高。

70 年代以来研制的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往往将机载领航设备与火力控制系统合并为领航攻击系统,其自动化程度很高,进一步提高了飞机全天侯作战能力。制导武器,包括导弹和制导航弹以及机载自卫电子对抗设备,已成为饥载武器和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空军飞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直接用于作战的飞机大多向多用途方向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三者的差别日益缩小。一些国家的作战飞机还采用了“隐身”技术。

歼击机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军用飞机,不断更新换代。

60 年代几次局部战争的经验表明,空战通常在中低空、跨音速区内进

行,因而在 70 年代出现一批具有较高跨音速格斗性能的歼击机。这些被称为第三代的歼击机拥有较强的作战火力,装有脉冲多普勒雷达和新型空空导弹. 具有下视下射能力,可以从数百米高度攻击从数十米低空入侵的敌机,这是前一代歼击机所无法做到的。

歼击轰炸机是战术空军的主要杀伤力量,主要用于消灭敌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地面目标,并具有空战能力。在核武器小型化后,歼击轰炸机也具有战术核攻击能力。现代歼击轰炸机的能力有些已超过原来的战略轰炸机,因此它是各国空军重点发展的机种。

战略轰炸机在战后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研制和装备。60 年代以来,可变后掠翼超音速喷气轰炸机问世,其特点是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装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可保障全天候精确地实施轰炸,能携带核航弹、巡航导弹或其他空地(舰)导弹,可在敌防空火力圈外实施突击,是国家核力量的组成部分。

此外,强击机、军用运输机等的性能都有显著提高,并出现了装有预警雷达等电子设备,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并可指挥引导己方飞机遂行作战任务的现代预警机,和专门用于对敌方雷达、无线电通信设备和电子制导系统实施侦察、干扰或袭击的现代电子对抗飞机,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空军的作战能力。

机载武器主要包括航炮、航空炸弹和空空、空地导弹等。

50 年代后期,作战飞机装备导弹后,有的国家一度对航炮不予重视。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航炮击落的飞机占 18%。目前,航炮正向提高射速、初速和采用新型弹药的方向发展。航空炸弹仍是目前作战飞机对地攻击的重要武器,其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为提高命中精度而加装激光、红外或电视制导装置的制导炸弹,以及增大破坏、杀伤效果的燃料空气炸弹和集束炸弹等,使航空炸弹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空空导弹是现代飞机空战的主要武器。

50 年代以来,空空导弹已发展了三代。第三代空空导弹有三种类型:射

程 100 公里以上的远程截击空空导弹,用于攻击超高空到超低空目标,具有

下射能力;射程 20—100 公里的中距空空导弹,主要用来对付超低主飞机和

巡航导弹,也具有下射能力;第三类是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射程 20 公里内, 用于攻击对方的歼击机,具有全向攻击能力。

空地导弹分战略空地导弹和战术空地导弹。70 年代研制的战略空地导弹主要是巡航式导弹。战术空地导弹射程通常在 100 公里以内,采用无线电指

令、红外、激光或雷达等制导。战术空地导弹中还有攻击特种目标的导弹, 如空地反雷达导弹和反坦克导弹等。

机载火力控制系统性能的高低是飞机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70 年代以来,由于采用了平视、下视显示器、脉冲多普勒雷达、光电探测装置和数字计算机等新技术设备,使机载火控系统发展成综合性系统,可控制多种弹药的投射,具备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搜索跟踪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投射精度。

飞机与机载武器装备的发展,对空军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空战的主要方式,从地面引导、目视发现、用航炮实施尾随攻击的集群战术,发展到雷达发现、导弹攻击、中距迎头攻击后转入近距格斗。机群的架数减少,间隔距离增大。在对地攻击中,也由高空突防转为低空隐蔽突防。机载巡航导弹的使用可使飞机从敌防空火力射程外进行突击。隐形技术的采用也对战术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