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拿破仑战争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

  1. 世纪末 19 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战争以及武器装备的改进,引起军队的性质、组织编制、作战方法和兵役制度等的改变,逐步形成一套新的战略战术。列宁写道:“革命的法国人民不但当时在国内第一次表现出了几百年来没有过的革命毅力,而且在十八世纪末叶的战争中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巨大革命创造精神。他们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废除了战争方面的一切陈旧规章, 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

①1794 年初,法国已有 14 个集团军,120 万人,这些集团军都由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组成。军队的装备也发生了变化,采用了装有撞针和枪托弯曲的步枪,改革了新的野战炮炮架,使野战炮变得轻便和便于机动了,军队的供应则主要依靠地方资财解决。这一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法国革命军

① 《列宁选集》第 3 卷,第 72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队行动的快速性和机动性。

拿破仑改造了法国革命所建立的军队,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师和军。拿破仑的主要作战原则是强调进攻,力求消灭敌人军队。其主要做法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战场,迅速果敢地机动和出敌不意地奇袭,各个击破敌人,并掌握强大的预备队,采取纵队和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深战斗队形,步、骑、炮兵密切协同作战。拿破仑的这一套战法,后来也为反拿破仑的各国军队所采用。

总结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研究拿破仑的统帅艺术,是 19 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军事理论家的主要课题。突出的代表是瑞士的若米尼和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若米尼著有《战争艺术概论》、《法国革命战争批判军事史》等。他认为,军事科学不仅应研究军事行动,还应研究战争的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政治问题。若米尼在总结拿破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战争艺术的一般原则,如进攻与防御的方法,阵地战和运动战,选择战略要地和作战线,建立预备队等。他认为进攻优于防御;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及时把主力投到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点,以闪电速度实施突击, 并适时转入追击。这些观点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他认为战略原则是永恒不变的,对政治和经济因素可能给整个战争带来的重大影响也认识不足。

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他受黑格尔的影响,用哲学的方法探讨战争理论问题,对战争本质、战争目的、战争手段、军队建设、战争艺术原则、战争计划以及精神因素等军事科学里许多重要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都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考察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包括四层意思:(1)“战争是由政治产生的”,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2)战争与政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政治贯穿战争的全过程;

(3)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4)战争是一种手段特殊的政治交往,政治目的不能“任意地决定一切,它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①。列宁高度评价这一论断,指出这是把辩证法原理运用在战争上的结论,是一句“至理名言”,是考察每一战争的理论基础。当然、克劳塞维茨对政治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不同,他所说的政治主要指国家的对外政策②。列宁则指出了政治的阶级内容。

克劳塞维茨深刻地阐述了战争目的的问题。他在《战争论》中指出了“在战争所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目的。”“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这两种企图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同一意图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他反对战争艺术的原则永恒不变的说法,认为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因而各个时代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战争理论。他认为战争艺术最一般的原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保持兵力集中和以隐蔽迅速的行动达成突然性。他对进攻和防御的原理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这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提出防御比进攻强,但防御不能是单纯的防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 1 卷,第 43、135 页,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②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 3 卷,第 897 页,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御,“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克劳塞维茨还强调精神因素和民众武装斗争的重大作用,对民众武装的使用原则作了有益的探讨。

克劳塞维茨和若米尼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标志着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成熟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