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斯大林都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和激化,是一个充满帝国主义战争和革命不断爆发的激烈动荡的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条件下,列宁、斯大林亲自参加和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为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理论基础。

1924 年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全面担负起领导苏联共产党、苏维埃国家和武装力量建设的重任,把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为国防建设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和技术基础。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胜

①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1 卷,第 34、36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1 卷,第 38—39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359—362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2 卷,第 423—424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1 卷,第 12、39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⑥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1 卷,第 17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3 卷,第 64—65 页。

利地组织和指挥了整个卫国战争,这些都为斯大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提供了条件。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到处扩张、掠夺和分割世界,发动了数十次侵略战争,世界陆地上将近四分之三的地区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高潮时期。

1904 年的日俄战争,直接导致了俄国第一次大革命高潮(1905—1907 年)。列宁直接参加和领导了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并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他在《旅顺口的陷落》、《革命军队和革命政府》、《莫斯科起义的教训》等军事论著中,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经济、政治根源,论述了建立革命军队的必要性,技术装备对建军、作战的重大作用等重要思想。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前后,国际社会党人召开了一系列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就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性质、对待战争的态度和策略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相应地发表了宣言和决议。列宁参加了这些会议,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和军事观点,对一些错误的立场、观点和策略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为他正确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斗争实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列宁在《社会主义与战争》、《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战争与革命》等著作中,进一步论述了现代战争的根源和本质,帝国主义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和对待战争的态度,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思想,详尽地阐发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学说。列宁还进一步论述了武装人民的思想、武装起义的主要原则、剥夺资产阶级与消灭战争的问题,以及怎样结束当时的世界大战等重要思想。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引起了世界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极大恐惧与仇恨。从 1918 年开始,它们勾结起来向世界上第一个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疯狂的联合军事进攻。在列宁的卓越领导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胜利地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这期间,列宁发表了《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机中》、《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军事问题的演说》、《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为战胜高尔察克告工农书》等,动员一切力量去进行革命战争,提出了新型军队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如军队的历史使命,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政治工作,组建新型军队的阶级路线,纪律要求,向正规军的转变,造就军队干部的方针, 合理利用旧军事专家等。列宁还分析了赢得战争胜利的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提出了战争和作战指导的许多重要思想,诸如集中国家各方面的力量用于战争,依靠集体领导决定重大军事问题,正确处理进攻与防御的关系,认真研究和运用军事科学等等。

总之,列宁胜利地领导了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实践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战争观方面,列宁强调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认识战争。他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深刻根源,指出现时的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战争导源于资本主义的本质”①;这种战争在帝国主义方面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方面是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对克劳塞维茨“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克劳塞维茨把政治

① 《列宁军事文集》第 132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看作是“整个社会的一切利益的代表”,列宁则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③;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 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决定自己对战争的态度的必要前提;“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只要人剥削人的现象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④,“只有完全消灭社会划分为阶级的现象,才可能消灭战争。”

在军队问题上,列宁认为,革命军队是无产阶级革命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立革命军队是一个艰巨、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是军队建设的必要条件;军队中必须有严格的纪律;没有科学就无法建设现代化军队和进行作战。

斯大林的毕生经历中,军事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他协助列宁胜利地组织和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当时,他主持了党中央领导武装起义的军事总部的工作。在 1918—1920 年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他先后担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等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转战各条战线,亲临指挥。列宁逝世后,他全面担负起了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特别是胜利地组织和领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在这一系列的军事实践活动中,斯大林继承和实践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并认真总结和概括了新的战争实践经验,提出和阐发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思想原则,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方面的理论。

在战争观方面,斯大林进一步提出,帝国主义战争根源于争夺世界霸权, 这是由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的;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革命过程”,是“与阶级冲突相联系的过程①; 党的坚强领导,足够的武装力量,严密的组织指挥,坚决进攻的政策,是武装起义获得胜利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关于军队问题,斯大林参加了较长时间的建军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建军原则,在军队的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及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论述,使苏联红军逐步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他提出,必须把红军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鲜明无产阶级性质的军队;觉悟和纪律是军队力量的源泉之一;进行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提高部队的阶级觉悟,使部队真正懂得打仗的目的;军队训练的指导原则是战争需要什么,军队就训练什么; 重视办好军事院校和训练班;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实力的基础;实行常备预备队制度,建立强大的常备预备队。

关于作战指导问题,由于斯大林长期参加和领导了武装斗争,使他有条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他不仅阐明了军事科学、军事艺术、战略、战役、战术等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而且具体论述了战略和战役战术原则。提出的党的策略思想同样也适用军事方面。他认为,制定军事战略必须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了解和正确估计战争过程及其客观规律,了解战争双方诸方面的情况;战略的任务是正确地规定基本打击方向;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是服从和服务于战略的,策

② 《列宁全集》第 32 卷,第 71 页,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

③ 《列宁全集》第 31 卷,第 336 页,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

④ 《列宁军事文集》第 43 页、25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① 《斯大林军事文集》第 184 页,战士出版社,1981 年版。

略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规定最适合于某一时期具体情况的并能把握战略胜利的斗争方法和手段、斗争形式和方式;作战艺术在于集中兵力和灵活运用原则; 积极防御的目的在于创造条件转入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