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事科学发展具有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继承性

① 《史记》第 2249 页,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1 卷,第 316 页,战士出版社 1981 年版。

③ (英)麦金德:《历史地理枢纽》第 13 页,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民族是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习俗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在阶级社会中,同一民族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经济利益、道德标准, 以至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由于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习惯、思想传统方面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使得同一民族中的不同阶级的人们,能够保持某些共同的思想文化特点和民族感情,每一民族的文化都因此而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是封建的意识形态,我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古代儒家学说,而欧洲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则吸取了古罗马基督教神学,各有不同的特色。同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英国和法国就有很大的不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同各国的实际情况和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又具有不同的特色。

军事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一样,具有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任何国家的军事科学,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文化传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都要吸收前人的军事理论方面的成果,同时又对后世的军事理论产生影响。

从我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情况看,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继承性。我国兵书从西周算起,已有 2700 余年的历史,从周至唐朝末年,历朝历代都有兵书问世,而后代的兵书总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一部兵书问世后,往往有所延伸、扩展,甚至撰写续篇,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兵书文化传统。中国兵书以《孙子》为代表,富有哲理,高度概括,形成了以哲理谈兵,“以易演兵”的历史传统和文字精炼简约的古汉语特色。与外国古代的一些军事著作重记事,重实力不同,它更重视对事物的辩证思考和谋略运用。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它同样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军事传统的产物。翻开毛泽东的军事著作,随处可见这种继承的痕迹。毛泽东曾多次引用《孙子》中“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来说明战争指导规律;引用“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来说明后发制人,待敌疲惫而击之的道理;引用老子《道德经》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来说明革命战争中得失的辩证法;引用《三十六计》中“声东击西”, 说明错觉和不意可以使敌人丧失优势和主动的道理;引用岳飞“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的名言,说明战争指挥的灵活性;引用孙膑“围魏救赵”之法, 来说明敌进我进调动敌人的道理。

毛泽东谙熟我国古代典籍,对我国古代富有哲理的军事谋略 的研究造诣根深,对许多古兵法和古代战例非常熟悉。他根据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从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中吸取营养。他引证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战例,说明以弱胜强要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并且要把握好时机、地点、部队几个关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还以楚汉成皋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我国历史上“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著名战例,来说明劣势之军可以通过主观努力,争取主动取得最后胜利的道理。他甚至用古典文学中的事例来说明深刻的战争哲理。他运用《水浒传》中林冲打洪教头时,先退让一步,待看准对方破绽后,才飞起一脚将其踢翻的例子,来说

明后发制人的必要性。用宋江“三打祝家庄”两败一胜的例子,来说明侦察、了解情况对作出判断、定下决心的重要性。引用《西游记》孙行者智取铁扇公主的故事,来说明实行情兵简政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战争机构,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发展军事科学,必须善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 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发展我国无产阶级军事科学,要坚持这种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