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事科学的兴盛与发展

**(一)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交时期军事科学的兴盛。**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中,战火频繁,各诸侯国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以图称霸争雄。

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比西周有了改进,战国时期,随着冶铁业发展,开始进入以铁兵器代替铜兵器的时代。出现了抛石弹等杀伤敌人的机械,强弩能射 600 步之外。公元前 343 年齐魏马陵之战,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当时,筑城与攻城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军队编组改变了以车兵为主的体制。公元前 719 年中原地区已有重新使

用步兵单独作战的记载。公元前 542 年,晋国在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改车兵编制为步兵编制。战国时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骑兵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兵种。春秋末期,吴、越、齐等国的舟师已能在江河、海上作战。兵制的改革打破了“国人”从军的旧制,实行郡具怔兵制。同时采取募兵制, 考选武士充当军队的骨干和组成国君的卫队。军队的规模逐渐扩大,春秋末期北方齐、秦大国拥有兵车二三千乘,南方楚国则达五六千乘。战国时晋、齐、燕各有带甲(步兵)数十万,秦、楚号称“带甲百万”。出现了专职将帅,春秋以前一般都由国君统帅军队出征,六卿也兼军将,战国时文武分途, 一般由专职将帅统兵打仗。

作战样式和战略战术有了很大发展。由于车战受地形限制较大,因此将战车上的甲士改编为徒兵,易车战为步战,提高了作战机动能力。到战国后期,步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车、步、骑配合,水、陆并用,使野战流动性加大。城寨攻防也成为重要作战样式。在作战指导上,注意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结合与敌友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举行谈判。战争规模扩大,持续时间延长,伤亡人数增多。战国中期孙膑在桂陵之战中运用“围魏救赵”、在马陵之战中运用“减灶示弱”诱敌就范,大败敌军的谋略,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春秋时期的战法,已逐步突破商、周两军对阵、正面攻击的惯例,采用了两翼突破、再捣中坚,设伏诱敌、乘势歼灭; 疲敌而击、后发制人等多种战法。在阵法方面,春秋初期的葛之战,创造了有名的“鱼丽之阵”,使车阵趋于严密灵活。战国时阵法已明显增多,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提到了方、圆、疏、数、锥行、雁行、钩形、玄襄、火、水等

十种阵法。

专事总结和探索战争指导问题的军事理论著作,在春秋末期战国时期相继问世。《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

《六韬》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军事理论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兴盛与成熟。其中尤以《孙子》对世界军事科学的影响最大。《孙子》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末 5 世纪初,全书 13 篇。《计篇》着重阐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意义,探索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著名论断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的军事格言。《作战篇》着重阐述了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关系, 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思想和“因粮于敌”的补给原则。《谋攻篇》主要探讨谋略的运用,强调以“谋略”取胜,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目的,并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规律。《形篇》着重阐述军队作战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隙破敌,达到“自保而全胜”。

《势篇》强调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论证了军事行动中“奇正”、“虚实”、“治乱”,“勇怯”、“强弱”的辩证关系。《虚实篇》提出“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善于掌握战争发展变化规律去夺取胜利。《军争篇》着重阐述了怎样先敌夺取胜利的条件,提出了“避其锐气,击其情归”的作战指导原则。《九变篇》阐述要善于根据情况变化,灵活运用作战原则。《行军篇》阐述了军队行军作战的组织指挥,观察判断敌情的要领和原则。《地形篇》指出了天时地利对作战行动的极端重要性,“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九地篇》着重指出在几种不同的作战地区上,应采取不同的作战原则和处置方法。《火攻篇》着重阐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实施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用间篇》阐述利用间谍侦察敌情的意义和方法等。

《孙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富有哲理的独到见解,提出了指导战争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所揭示的某些战争规律和作战指导原则,至今仍不失其科学价值。这部名著中的军事理论和哲学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孙子》在唐朝中期传入日本,18 世纪下半叶传入法国,后来又传入俄、英、德等国。它不仅是我国军事科学主库的瑰宝,而且是举世推崇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名著。现代西方的许多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都给予《孙子》以高度评价。美国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的名著的大部分观点在当前环境中,仍具有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英国的利德尔·哈特也指出:《孙子》“是一部研究战争的最早的军事名著⋯⋯这本著作堪称兵法之精华”。他还指出,在过去的所有军事思想家中,唯有克劳塞维茨可以与孙子相提并论。然而,克劳塞维茨著书立说的时间比孙子晚 2000 余年,“相比之下,孙子看问题更加敏锐,更加深刻。他的学说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日本人推崇《孙子》为“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家名书”。“孙子是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东方各种兵法,说皆出自孙子,实是不错⋯⋯ 孙子不独在兵法上具有最高权威,且在思想上亦蔚为巨观。”一些国家还把

《孙子》作为培养军官的教科书。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军事学术著作产生的年代较中国晚得多。到公元 1

—4 世纪时期,古罗马出现了专门的军事著作,诸如奥尼山德尔的《军事首

长教令》和韦格蒂乌斯的《军事简述》等,这些著作类似条令,研究了军队的补充、训练和组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