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枪炮的发展

13 世纪末 14 世纪初,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14 世纪,使用黑火药的燃烧性和爆炸性火器在欧洲战场上广泛使用。同时,也出现了用铁条并列焊成圆筒,外加铁箍制成的火炮。冶炼技术特别是铸铁技术的发展,是促使枪炮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15 世纪,欧洲出现了炮身和药室一体铸造的青铜饱,并装有炮架,更便于调整射角。法王查理八世时期

(14831488 年),出现了机动性较高的轮式火炮,安装了炮耳轴和摇架。采用了颗粒火药。1537 年,意大利人尼科洛·塔尔塔利亚发表的有关炮兵射击学的论文集《新科学》,奠定了火炮弹道学和炮兵射击学的基础,16 世纪末, 欧洲开始使用霰弹和定量药包代替散装火药。经过 16 世纪下半叶和 17 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对尼德兰战争和欧洲三十年战争,火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前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改进,火炮逐渐形成了长炮、加农炮和臼炮三种类型, 是近代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的原型。

古代的火枪,经历了前装滑膛枪、火绳枪和燧发枪三个阶段。前装滑膛枪于 14 世纪末首先出现于欧洲。15 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解决了火药爆炸所应达到的压力问题;同时又采用一种经硝酸钾溶液浸泡过的能点燃的火绳作为点火装置,通称为火绳枪。这种枪打一发需 1—2 分钟,只能在气候干燥条件下使用,夜间作战容易暴露目标。16 世纪出现了一种机械式点火装置, 即使用燧石与盖在药池上的钢片盖撞击产生火花,点燃引火药,发射子弹。燧装枪部分克服了火绳枪的缺点。在军队中使用了约 300 年。

中国虽然是发明古代火药的鼻祖,火器的发明和使用也领先于世界近一个世纪,然而,火枪火炮的发展却比欧洲国家慢得多。明代是火器发展最快的时期,欧洲的火器开始输入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是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

—1521 年)葡萄牙船到广东时输入的佛朗机饱和嘉靖年间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中掳获的火绳枪鸟嘴铳。这些枪炮,具有装填较便利,发射速度较快和装有瞄准具等优点。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欧洲各国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火器的制造有飞跃的发展,而中国正处于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社会生产力仍停留在封建的手工业状态,对火器的发展抱着保守封闭的态度,致使中国兵器的研制由领先地位变成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