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封建社会军事科学的发展

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 5 世纪开始形成,到 19 世纪中叶走向崩溃,经历

了 2200 多年的时间。欧洲封建社会从 5 世纪开端,到 16 世纪逐渐走向解体,

经历了 1100 余年的历史。我国封建社会的军事科学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兴盛后,随着战争的发展而继续发展,而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军事科学的发展却非常有限。

我国秦统一六国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军事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锐利的铁兵器,远射程弩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作战方法、军队编组的改进。骑兵装具的发明与改进,对骑兵和骑兵战略战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战武器装备的发展,对我国“水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铁兵器在质量上虽然代代有改进,种类也不断增多,但在军事上没有引起根本性的变革。唐朝火药的发明直至宋代火药、火器的生产与在军事上的应用, 是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军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来人利用火药创制的火球、火箭等燃烧性火器用于战争,开始了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期。南宋初,陈规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长竹杆火枪。之后,又制成了能发射子窠的突火枪,在发射原理上是欧洲近代枪炮的先导。元(蒙)军把竹火枪改进为金属火铳,为近代枪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3 世纪末,火药与火器的制造技术,经由阿拉伯西传至欧洲。从 15 世纪末叶开始,欧洲的火器制造技术逐渐走在前面。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在11 世纪已用于舟师导航。明朝郑和下西洋所组成的舰队,舰船多达 200 余艘,

官兵多达 2.7 万余人,标志着中国的舰船建造与军事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军事工程作业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春秋时期开始修筑的长城,至秦代总长已达万里(5000 多公里)。筑城技术方面秦代有了城门“谯门”。可供瞭望和发射矢石。汉代在城墙外埋设尖桩称为“虎落”。从汉至五代,马面墙、瓮城也逐渐被采用,城防能力不断提高。挖地道作战,自东汉至唐屡见记载。唐代作战时,已能准确无误地将地道从城内挖到城外敌军的营帐之下。明初建筑的南京城,在军事上具有因山顺势,控制险要,多层设防,易守难攻的特点。明代中期戚继光修筑的山海关至居胃关的东段长城, 城墙连结着关隘城堡和空心敌台,在主要地段的相邻敌台间能形成交叉火力,使长城成为点线结合的坚固防御筑城体系。

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军制有了很大发展。秦、汉时全国军队区分为京师兵、州郡乒和边防兵,这一制度影响久远。始于西汉盛于三国的军事屯田制度,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形式。南北朝时创立的“府兵制”, 消除了长期形成的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至唐代成为兵农结合的一种形式, 但未能长久维持。车兵在西汉时被淘汰,骑兵一度成为主要兵种。明朝开始出现专门装备火器的部队。明洪武年间,各地卫所已有 10%装备火铳。永乐前期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明代中期,戚继光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 50%左右。车营平均每 12 名士兵装备 1 门火炮;骑营则装备有 60 门虎蹲炮。

从秦至清,战争不断,其中有王朝更迭与统一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与对外战争。谋略运用和战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秦、汉、晋、隋、唐统一全国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分别成功地运用了由近及远、各个

击破,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水陆并进、分进合击,先疲后打、奇兵突击等谋略和战法。骑兵长途奔袭,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作战中比较多见。步骑配合实施奇袭和用车结营以制骑兵,也是常用战法。这一时期还有大规模渡江作战或远距离顺江而下或溯江而上的作战。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先消灭荆南和湖南两个政权,尔后又按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方略统一全国。在元末农民战争群雄并起之时,朱元璋采用“广积粮, 高筑墙,缓称王”的谋略,建立根据地,利用矛盾,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心兼施,以先剪羽翼、后捣腹心的战法,北上灭元,建立明朝。明王朝实行睦邻自固的国防政策,扩建沿海卫所,加强沿边关防,整军练兵,备战慎战,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统一。封建社会时期的几次农民大起义,在战略战术上卓有建树。特别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采取先取关中, 再攻山西,先消灭明军主力,后夺京师的战略,灭亡了明朝。北方少数民族领袖,往往以远交近攻、联此击彼之策,统一本族各部和附近各民族后,集中兵力,选择有利时机,兴兵破关掠地,或逐鹿中原,夺取中央政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和他们的继承人,都成功地采用这些策略,分别建立了元王朝和清王朝。

随着火器的广泛使用,作战方法逐步发生了变化,战术得到发展。宋金战争、蒙金战争和宋蒙战争中,把霹雳炮、震天雷等火器用于攻守城寨的战斗,创造了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军队创造了以多排人铣兵对敌依次实施齐射的野战战术,以火器与冷兵器依次攻击敌船的水战战术,以及用火铳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攻城战术。朱棣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布阵原则。先以火铳齐射,摧毁敌军前锋,继以密集的骑兵冲击敌军主力。于谦在保卫北京的作战中创造了以火铳守御坚城的战术。戚继光在兵器使用上提出了以火器为先,冷兵器中以长兵器为先,以及兵器配置要以长护短、以短卫长的原则;阐述了“三点一线”的射击瞄准法;对士兵使用火器与冷兵器作战的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末徐光启对使用西方火炮守城提出了“以台(炮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袁崇焕依托坚城,使用火炮,取得了宁远(今辽宁兴城)和宁(远)锦(州)保卫战的胜利。后金皇太极用火炮轰击城堡,夺取了大凌河及于子章台。情康熙帝也采用这种战术收复了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作战中,使用 200 多门火炮进行登陆作战,在战术上有新的发展。

骑兵战术在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军队中也有相当的发展。到成吉思汗时,骑兵的远程奔袭、快速突击、迂回包抄,在野战中歼敌的战法,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军事征服连获成功,使他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元帝国。

我国封建社会战争实践的发展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存目的兵书有 3000 余部,其中存世的兵书有 2000 余部。比较著名的有《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将苑》、《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武经总要》、

《虎钤经》、《何博士备论》、《守城录》、《历代兵制》、《百战奇法》、

《续武经总要》、《武备志》、《阵纪》、《筹海图编》、《纪效新书》、

《练乓实纪》,《火攻挈要》、《治平胜算全书》、《海国图志》、《读史方舆纪要》等。《武经总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军事理论著作汇编,

由宋代官方组织编修。该书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武备志》是我国兵学辑录,被誉为我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明中叶戚继光根据他的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撰述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记述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作战方法和训练方法的重大变革,创立了火器时代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原则。

为培养军事将领和军官,我国宋朝熙宁五年(1072 年)正式兴办武学, 校订颁行了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教科书《武经七书》,作为武学考试的内容。宋以后,《武经七书》一直是武学的必修课程,是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对我国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欧洲各国进入中世纪封建社会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封建割据,经济上的落后以及宗教神学的桎梏,严重地阻碍了军事科学的发展。中世纪初期,骑士间的单打独斗成为主要作战形式,战略战术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恩格斯曾评论说:“整个中世纪在战术发展方面,也象其他科学方面一样,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时代。”①直到 13 世纪末、14 世纪初,火药、火器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

15 世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国家在欧洲相继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火器技术的改进,同时也促使战争指导者逐步重视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和变革。火器的杀伤力逐渐取代了骑兵的冲击力,从而结束了 1000 余年来欧洲国家骑兵主宰战场的局面。15 世纪后,雇佣兵代替了骑士兵,射击武器的大量使用,使战术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应用火器技术,改革了步兵和炮兵战术。使用炮火攻城,又反转过来促进了筑城技术的发展。火炮装备舰船,延长了军舰的作战距离。海军作战由船体冲撞和接舷战为主发展到炮战为主,产生了海战的线式战术。

欧洲中世纪的军事理论著作很少,拜占廷帝国件名作者著的《战略》, 主要论述战术问题,稍后有里欧的《战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的《战争艺术》等著作,在欧洲军事学术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来,奥地利的蒙特库科利,饯国的沃邦和萨克斯,以及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等人的著作,都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