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对军队指挥的影响

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在指挥军队作战时,首要的一条原则就是知天知

地,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指挥员在判断情况,定下决心时都要全面研究地形。地形是战场的自然结构,研究地形要了解地貌总的起伏和高低走向, 重要地物的相互关系,地形要素对军队配置、运动、观察、射击,以及对作战可能产生的影响。所以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在指挥作战时无不重视熟悉地形。克劳塞维茨认为:“地形对军事行动发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妨碍通行、妨碍观察和对火力的防护。地形的其它一切影响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方面来。”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人恩格斯说:“迅速判断地形的一切利弊, 根据地形特点迅速地配置自己的军队,成了对指挥官的主要要求之一。”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也高度重视地形的影响,将地形作为制定作战计划,选择战场、部署兵力、选择作战样式和作战方向的重要依据之一,夺取了一次又一次战役战斗的胜利。毛泽东历来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他指挥作战时,十分注重战场调查。他说过:“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干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时指挥几个战场的作战,非常注重战场地形情况,经常向部属了解战场地形条件,与各战区指挥员认真研究敌情、我情和地形情况,制定符合战场实际的作战方针。

在战役力量的部署上,如何把有效地力量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需要全面分析空间和地域的实际情况。解放战争第二年,毛泽东科学分析了敌我双方所控制的地理区域、人口、城市和军事力量,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把刘邓大军放到中原。朱德说过自古以来, 在中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谁占有中原这个区域就能得天下。这是因为中原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便于向四方出击,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刘邓大军出其不意挺进大别山,经略中原的战略行动打乱了蒋介石的全盘计划, 有利地改变了战争局势。

解放战争时期,决战的第一个战役从哪个战场开始最能影响到全局?经过全面分析,东北战场形势对解放军最有利。毛泽东决定决战首先从东北战场开始。在当时的战略形势下,敌我双方谁占有东北,谁就会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辽沈战役的胜利实现了毛泽东“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策。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改变了敌我战略地理形势和军事力量对比, 我人民解放军从此在质量上数量上都居于优势,东北百万大军入关为解放平津和全华北提供了条件。而且东北全境成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可靠后方,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役的首要突击方向的选择也与地理有关。毛泽东在组织三大战役时, 分析各个战场的地理环境、战略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将辽沈战役的首要突击方向选在锦州。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指出华东野战军的首要突击方向应指向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中原野战军应指向淮海战场的战略枢纽宿县。在平津战役中,毛泽东令华北解放军主力一部首先指向傅作义西撤的交通枢纽张家口。战役实践表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三大战役首要突击目标的选择,不仅保证了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而且为全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指挥渡江战役时,毛泽东反复查询了长江的水文地理情况,并注意根据长江流域的军事地理特点制定战役方针和战役发起时机,使渡江战役一举成功。

毛泽东在大进军的战役指挥上,也是总揽全局,分析了全国的战略地理形势和我军作战的利弊条件,决定战略步骤的实施是先取华东、次取华中、

西北,再取华南、西南。首战华东的原因从军事地理方面来看华东地区是国民党政府的核心地区,占领首都南京和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可起到震撼瓦解敌人堡垒,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而且华东的海岸线和重要港口被我军控制后,可以防止敌军从海上逃跑。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在长江以南最大的一支军事力量遭到覆灭,南京的陷落标志着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灭亡,人民解放军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了明显的优势。毛泽东又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战略地理形势决定在战役追击阶段应改变以往我处于弱势时占领农村,敌人占领城市的模式为先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后取广大乡村。因为这时国民党军队兵力有限,只能以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为基点布防,已无法顾及广大农村。我军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就必须摧毁敌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战略战役防线。同时我军占领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也更利于我增强物质供应能力和作战机动能力。所以毛泽东指出,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这与以往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尔后夺取大城市情形是不同的。

海南岛战役是一次大规模的渡海进攻战役。毛泽东指示战役指挥员:“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当,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 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渡海部队认真调查了海洋水文气象情况,掌握了海上作战的战术,渡海成功,取得海南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