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历史与经济历史

国家的经济基础与实力,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经济史和军事历史,是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没有充足的粮食和后勤物资,就无法进行战争。国家土地的大小决定资源的多寡,资源的多寡决定能够动员和维持军队的数量。双方军队力量的对比则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将军事与经济的关系总结为“度、量、数、称、胜”五个范畴,反映了经济发展与军事的基本规律。在没有战争或和平时期,从事战争准备, 加强边防,增强国家军事实力而进行的生产、工程建设、移民等等军事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经济活动。

秦汉时期,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匈奴骑兵,在修建长城的同时,多次大规模向北部边境地区移民。秦始皇派蒙恬逐匈奴,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地后,便”‘徙民以实之”。西汉文帝时,大臣晁错提出“守边备塞, 劝家立本”之策,让迁往边境的移民在担任军事戍守的同时,就地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以解决边防军需。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后,向河西四郡及河套地区先后移民近百万人,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多数是强制性的,军士、戍卒、罪犯,流民、贫民等都在调迁之列,这些移民在边疆地区开荒垦田,修筑城邑,开拓道路,建立地方行政和军事组织,子承父业,定居落户。三国后期魏军统帅司马懿,邓艾在与吴国对峙的淮南地区大开军屯,淮北屯二万人, 淮南屯三万人,轮流耕作,且田且守。数年内积累大量军资,为西晋灭吴统一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屯田对于保障军粮,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有明显的效用,故为后代王朝仿行,唐朝在河套、河西走廊、西域等边防地区广开屯田,

专置营田使负责屯田事务,后多由节度使兼仟。唐初与吐蕃对峙期间,唐朝在河西(今青海省东部河惶地区)驻有重兵,为了保障军粮,减少后方长途运输的负担,也在当地开置屯田。明太祖朱元璋将屯田推广至全国各地,凡有驻军之处。均开军屯以自给,为国家减免了一大笔军费开支。清朝在开拓新疆、巩固西北边防的过程中,左宗棠等将领也曾移民屯田筑城,对稳定新疆政局,制止民族叛乱,抵制沙俄入侵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移民实边既巩固了边防,也起到了繁荣边疆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军队中,战马是与兵器、军粮同等重要的战略物资。西汉时期为了进行对匈奴的战争。汉朝重视骑兵的建设,养马成为增强军事实力, 进行战争准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在鼓励民间养马的同时.开置了许多官办的大型牧马苑,汉武帝时已有厩马 40 万匹。霍去病远怔漠北、动员战骑多达

24 万匹。唐太宗善于运用骑兵作战,骑兵是唐朝军队的主力。因此唐朝十分重视马政,将其视为国防建设中首要大事。唐朝也拥有众多官营马苑,养马业最兴盛的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官府马匹数达 43 万匹。唐朝还定期到边境游牧民族购进优良种马,以提高马匹质量。众多优良马匹维持了强大的骑兵,确立了唐朝军事强国的地位。养马是和畜牧经济发展相联系的。

在保卫边防,制止外敌入侵和对内维持封建王朝统治的过程中,不仅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充实的军资,而且要建设大量军事设施,如长城、军用道路、运河等,多属规模浩大的工程。秦始皇发丁数百万人修长城,在中国北方筑起了军事屏障,长城工程为后代不断修补完善,汉、隋、明等朝都曾动用百万以上的人力修筑长城,使其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工程,与长城相配合,汉唐两朝在长城沿线,河西走廊远至西域,修建了大量烽燧、关隘, 形成了完整的军事瞭望、报警系统。北宋在西北横山,六盘山的黄土高原地区,征集大批民工在交通要道、河各地带、山口隘路修筑了五百多个堡砦, 大者屯兵干人,小者屯兵百人,相互呼应,层次设防。军事工程反映了建筑业的发展。

军事交通网的建设对维持封建三朝统治有着重要作用。秦始皇开驰道, 以咸阳力中心辐射四方。他借此巡行各地,炫耀武力, 防止地方势力的反抗。古代军事统帅认识到,水运比陆地运输具有效益大、损耗小和节省体力诸多优越性,因而长途行军作战时多利用河流水道运输部队和军需。中国自然地理特征之一是主要河流走向为东西向,而战争多力南北向运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自春秋时代起,便开始人工开掘运河。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水运。曹操开白沟,平虏、泉州二渠,连接黄河、海河、辽河水系,远征辽东。隋唐以前的运河,多为战争需要临时开掘,战后即予废弃,隋朝统一后,为了稳定王朝统治.促进南北交往,以及对高丽用兵的需要,先后开掘通济渠、水济渠、江南河.形成长达五千余里,贯通南北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它的开掘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更多是在经济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宋王朝面对辽和西夏两个强劲对手,军事上屡遭挫折,被迫采取防御战略。在河北平原,利用海河水系的巨马河、大清河、滹沱河,连接诸河之间的几十个大小湖泊.引水灌田,形成东西长八百里,纵深六十里“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的沼泽地,有效地阻止了契丹骑兵的南下。这些军事工程体现了北宋大臣和将领善于审时度势,利用人工改造地理环境,或因地制宜,变不利为有利,凭借这些工程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