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变化

从秦王朝统一六国到 19 世纪中叶,我国一直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军事技术有了新的进步,尤其是 10 世纪以后进入了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时代,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思想方面有了相应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防止贵族复辟和人民反抗,提出收缴并销毁民间兵器,对兵书采取或毁或禁的政策;在政治思想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木”,重文轻武, 使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治军和战争问题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 军事思想的发展处于低潮,基本上是先秦军事思想的延续时期。整理先秦兵书,用注释先秦兵书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是这一时期军事理论

著作的一大突出特点。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战略战术思想方面。楚、汉战争中,肖何提出“就国汉中,还定三秦,以图天下”的战略指导思想;三国时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平吴之战等,都体现了战略指导思想在夺取战争胜利中的重要作用。在战术思想方面, 主要是充分发挥骑兵的高度机动性和威烈的冲击力,力争主动,出敌不意地打击敌人的思想。

我国封建社会的宋、元时代,经济、文化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也有了创新和改进,特别是开始应用火药和火器,逐步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时代。社会面临着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在政治上采取了“对外屈膝求和,对内残酷镇压”的方针。反映在军事上,在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方面,突出表现为“消极防御”、“以步制骑”。“将从中御”即二切军权集中于皇帝等思想。从另一方面说,这一时期的城塞防御、江河防御思想有了较多的发展。

我国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农民起义战争连续不断,明代又增加了沿海地区的倭寇袭扰。在此情况下,明代对北方蒙古的作战,基本上仍是奉行消极防御的思想,设“九边”(分地段防御),筑“边墙”(即长城), 依靠“边墙”、火器消极防守。在军队建设上,仍集权于中央。对东部沿海倭寇的袭扰,也由于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彼此攻讦、掣肘,甚至诬陷, 功罪不分,因此打击不力,使倭患侍续十多年之久。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已显示出开始注意发扬火力,进行纵深配置,以及步、骑与炮兵之间的协同。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的清王朝,陶醉于已取得的胜利,无视当时军事上发展,没认识到骑兵时代即将过去,火器时代即将来临的特点,仍强调“骑射乃满洲之根本”,一切军权集于中央,兵不习将, 将不习兵,战时临时组合。在作战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布阵方法,军事思想上无所创新和发展。

欧洲国家封建社会时期,是从公元 5 世纪到 16 世纪。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经济联系和交往松弛,政治上军事上封建割据,再加上封建迷信、宗教神学的禁锢,造成了思想上比较保守,军事思想无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