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军事历史的特点与规律一、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

考察人类的军事历史,不难发现,尽管战争频繁发生,形态各异,千变

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体现着各自的特色,但也有着共同的规律。军事历史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相联系。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也决定着武器装备水平,军队编制体制、战争样式规模,从而也决定着军事历史的发展阶段。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每逢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时期,都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新旧社会和阶级矛盾的对抗,必然引起社会的动荡与变革。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在政治上常常表现为战争多发时期。

人类社会由青铜器转入铁器时代,由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是战争的多发期。这个时期的代表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 770 一前 221 年),

欧洲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前 6 世纪一前 1 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这一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这个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区域政权扩张实力的战争,亦称之为春秋大国争霸战争,西周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宗主政治体系的瓦解,继之而起的是诸侯割据的局面。经济和军事实力较强的郑、齐、晋、楚、吴、越等国先后兼并掉众多弱小诸侯,称霸一方,但其军事实力还都不足以一统天下,结果形成了区域性的统一,转入战国时期七国对峙的新局面。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由区域战争发展到统一战争的过程。秦国以其雄厚的军事实力,正确的战略战术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代激烈竞争的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军事的发展、军事思想空前活跃,兵家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丰富的军事实践造就了孙武、乐毅、白起、王翦等大批优秀将帅和军事家,出现了一批军事著作。战争手段从青铜器时代的简单格斗、笨重的车战,迅速发展为步骑结合,水陆并用。战国后期,战争规模发展到双方投入百万兵力的大型会战。长城、运河等重大军事工程的出现标志着军事防御、运输水平的大发展。这个时期产生的战术、谋略、军制、兵书、奠定了中国军事科学的基础。对以后的军事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丰富了军事历史的内容,产生了《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具有军事历史性质的著作。

公元 18—19 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兴起。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与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使英,法、德等国一跃而成军事大国。标准人器枪、炮和人药的使用取代了长达数千年的刀剑等冷兵器,使军队从编制、战术、指挥、作战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依靠人的体力作战,参战人数的多少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古代战争的车战、骑战以及谋略的运用,都是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本身的力量而不断完善创新。军队使用火器装备后,战争不再是人数的对垒,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世界各国军事力量对比产生重大的倾斜,中国由军事大国地位跌落下来,亚、非、拉美大陆的众多国家先后沦为欧美几十大国的殖民地和

附庸。日本等少数国家在改革中迅速地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由封建国家转为资本主义军事强国。19 世纪产生了拿破仑、毛奇等著名军事统帅,也产生了一批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除了名著《战争论》之外,还写有关于拿破仑战争史方面的著作。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同时,也创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并且写有关于欧洲军队历史等方面的著作,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军事历史,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这是一个强权政治的时代, 德国取代英、法成为欧洲头号强国。在争夺霸主地位和海外殖民地的斗争中, 帝国主义阵营矛盾日趋尖锐,分裂为对抗的两大集团,终于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和残酷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飞机、坦克、潜艇等新式武器己投入战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它们就成为主要的作战武器,演出了陆海空立体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范围更广,投入兵力更多,持续时间更长,战况更为惨烈。德国率先使用导弹,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标志着人类战争进入导弹核武器时代。

帝国主义战争和矛盾,加重了社会与经济危机,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事业带来了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改变世界格局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战后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两次世界大战也促进了军事科学的发展,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史、军事人物传记著作,各国都有很多, 二次大战至今仍是军事理论家研究的主题之一。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90 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核武器的不断更新, 导弹、航天、电子、生化等高科技武器和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军事和战争进入了高科技发展时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拥有的核武器,具有毁灭人类世界的威力。这时候核武器走向了反面不再仅仅是为了进行战争,而是作为一种威慑力量起到防止世界大战的作用。局部战争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时有发生。1950—1953 年的朝鲜战争、1964—1975 年的印度支那战争、1982 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和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代表了局部战争的发展水平。现代化高技术战争的巨大消耗对国家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几十年来冲突与对抗的结果表明,战争下是解决国家和地区间矛盾的唯一手段。军事大国可能在局部战争中取得暂时的胜利,但穷兵赎武必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这是历史的规律。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扭转的。人类正在朝着制止战争, 保卫和平的目标努力。军事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由蒙昧向文明、由低级向高级的社会历史发展历程。

历史上的战争与国家更替、民族兴衰相联系,这是战争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相联系的第二个特点。以中国封建社会为例,社会与阶级矛盾的激化产生地区政权间的兼并战争、农民战争以及地主统治集团内部战争。这些战争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周而复始。造成中国封建王朝的代代更迭现象。

战争不断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与战争和军事行动有关。中国的形成,经历了多次变化。清朝创建者东证西讨,建立起幅员广大的清帝国,形成了近代与当代中国版图的形态。世界历史上,一些强大民族如公元前 8 世纪的亚述,前 5 世纪的波斯,前 4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的罗

马,13 至 18 世纪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都曾在战争中征服诸多民族,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但是如果仅靠武力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而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与沟通,这样的大帝国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集合体,随着一代帝王的逝去或王朝的结束,便分崩离析。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战争,在世界古代战争中居有重要地位。这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组织间的冲突与对抗。中国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史中,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先后与来自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瓦刺等民族进行过多次战争,著名的万里长城就是民族战争的产物。在西方历史中,罗马帝国曾先后遭到来自北方的日耳曼、东哥特及西哥特人的冲击。5 世纪匈奴人首领阿提拉和 13 世纪蒙古人的西征,是东方游牧民族对欧正大陆民族的大冲击。战争常常以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的胜利告终。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新式枪炮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作战方式。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战争不再是简单的人数和体力的较量。原来强大的封建工朝的军事优势很快走向衰落。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由封建军事大国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列强依仗海陆军的先进武器,将扩张的目标指向海洋。凭借先进武器和航海技术,对仍处于闭塞落后的农业、手工业社会的弱小民族和国家进行侵略和征服。

19 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与新兴起的德、奥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矛盾激化,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苏联与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德、日、意法西斯集团的全球性战争。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的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产生了中国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大批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