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军事科学

  1.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整个世界己被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这种重新瓜分只有通过使用武力通过战争才能实现。列宁写道: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到 1898—1914 年间先在欧美然后在亚洲最终形成了。美西战争(1898 年),英布战争(1899—1902 年).日俄战争(1904—1905 年)以及欧洲 1900 年的经济危机,这就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主要历史标志。”①

战争的需要、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促使军事科学进一步发展。1898 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古巴的战争是一次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新式小口径连发步枪、射速较高的新式野战炮和海军火炮等。与之相适应的变革是,军队开始在比以前更大的距离上由纵队展开为散兵线。士兵必须进行近迫作业和构筑有胸墙的散兵壕。此外,还开始采用铁丝网等工程障碍物。英布战争中,除连发步枪和速射野战炮以外, 初次使用了机关枪。这次战争证明,必须训练军队进行野战筑城、伪装和采用比过去更为疏开的战斗队形。日俄战争中陆军较广泛地使用弹仓步枪、机枪、速射炮等新式武器,海军装备了比较新式的军舰。作战行动规模更大, 几个集团军展开在百余公里的正面上,纵深达到数十公里。战术发生新的变革,迂回和包围成为进攻作战的主要战术手段。炮兵已能从遮蔽发射阵地进行射击。防御阵地构筑的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陆海军协同动作具有重要作用。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总结这些战争实践经验,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主要任务。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马汉、德国的施利芬和法国的福煦。

马汉在 1890 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2 年出版的《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两书中确立了制海权理论。他分析研究了英国同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海军强国为争夺海洋霸权而进行的多次海战以及美国独立战争中海战的实践经验,阐明了制海权对战争的胜负,对有关国家、殖民地和海上贸易具有重大影响。他认为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以及发达的基地网。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 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 取得海上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在作战区域集中压倒敌人的绝对优势的兵力。提出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马汉的海权论,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对美国和其他海军强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成为这些国家发展海军的理论依据。

①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884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施利芬继承了克劳塞维茨和毛奇的军事思想,主张速决战,反对消耗战略。他认为,为了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不仅需要从一个方向,即从正面进攻,而且需要从几个方向,即从正面和敌人的一翼或两翼发起进攻。施利芬在其代表作《坎尼战》(19091913 年在《部队指挥与陆军知识》杂志上发表,1925 年正式出版)一书中写道:“现在的歼灭战仍然可以按照汉尼拔在古代所拟定的计划进行。敌人的正面并不是主要的攻击对象。重要的不是集中主力和预备队去攻击敌人的正面,而是猛攻敌人的翼侧。翼侧攻击的目标不应只是敌人战线某一端的一点,而应包括敌军配置的全部纵深。只有攻克了敌人的后方以后,歼灭战才告结束。”他主张进行大胆的迂回机动,合围歼灭敌人的基本兵力。他根据德国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在东、西两面作战的战争计划,成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略指导的基本依据。

福煦的代表作是于 1903—1904 年先后发表的《论战争原理》、《论作战》。他提出精神因素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只有战斗才能决定战争的结果,因此,不应该避开战斗和交战,而应该寻求战斗,通过战斗歼灭敌人,其他一切目标就迎刃而解了。他认为战争中军队行动的快速性、积极性、高度纪律性和节约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军队的快速性是战略的法规,军队的主要力量就在于它的纪律性,节约兵力是在选定的方向上造成兵力优势的艺术,而指挥是否得当则是决定因素。他对预备队的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预备队的使用就在于加强正在作战的部队,在于应付一切意外情况或进行决定性的打击。福煦还预测未来的战争将是短暂的,其进程将是激烈而快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践检验了战前的各种军事理论。战前已出现了多种新式技术兵器,陆军有自动步枪、机枪、迫击炮、手榴弹等。海军有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潜艇、鱼雷艇等。飞机开始用于军事。交通工具发达,通信器材得到广泛应甲。大战中出现了坦克、飞机、高射炮和化学毒气等。战前进行的美西、英布、日俄等几场帝国主义战争实践,也已经预示出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对于军事学术变革的重大影响。

在军队建设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多数国家已实行义务兵役制。交战双方军队数量庞大,出现了方面军和集团军群的编制。建立了航空兵、坦克兵、化学兵等新的兵种部队。陆军的摩托化、机械化程度日益加强,炮兵和工程兵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建立了新的军种—— 空军。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双方对科学技术进步可能给战争行动带来的巨大影响缺乏充分的认识。仍沿袭拿破仑时期的速战速胜的军事理论,用以预测和设计未来战争的形式和作战方法,坚持认为未来战争仍将是短期战争,企图以一两次决战取得胜利,结果对战争缺乏充分的物质准备和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交战国在战前确定的战略方针及所作的预测被第一次世界大战事实所否定,战争演成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消耗战,使参战各国都蒙受了惨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