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略学的产生与发展

战略学产生于战争实践。战略作为驾驭战争的指导方略,古已有之。我国古代通常把它称力谋略、韬略、方略、兵略等,到了西晋时期,出现了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著作。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形成以后,战略与战术界限才有明显区分,各自成为军事艺术(战争艺术)中的独立研究领域。现代战略与战略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善。

**(一)古代军事理论已涉及战略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许多战争以及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促进各种作战谋略的产生与应闲。诸如夏启伐有扈的甘之战、汤灭夏的鸣条之战、周灭商的牧野之战,所运用的乘势待时、合众击寡、伺隙击弱、机动进退等,在《尚书》、《周易》及其他古籍中有不少战争谋略运用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日趋频繁,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地主阶级为了赢得战争。夺取政权,尤其重视战争谋略的运用和探讨,战略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孙子》是这一时期战略理论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对战争指导的谋略运用,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他把道、天、地、将、法五事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民众孰强,士卒孰阵,尝罚孰明七计,视为克敌制胜的根本。强调在战争中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善用庙算、先知、知彼知己、审己量敌、以策先胜的战争指导原则。提出“兵者、诡道”。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因故制胜,示形、任势,较好地认识利害、巧拙、众寡、虚实、劳逸、勇怯、奇正和迂直等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与孙子前后的管仲、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军事家都有传世著作,他们在战略理论上的建树,都极大地影响和推动着我国古代战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我国战略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秦汉以后,一直到清朝,我国封建社会绵延沿续 2000 多年。封建王朝的更迭,国家的分裂与统一,农民的揭竿起义,民族间的攻代,各种战争交错,连绵不断,出现了一批军事统帅和军事将领。他们深谋远虑,整军教战, 顺应时势,收揽人心,积极进取,励精图治,在战略运用上高人一筹。这一时期出现的军事理论著作《三略》、《将苑》、《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筹海图编》等,阐述了安邦定国、富国强兵之良策,提出了筹耕备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等战略指导原则,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战略理论宝库。

古代埃及、亚述、波斯、希腊、罗马等奴隶制国家,在长期的、频繁的战争实践中,在组织远程奔袭,实施战略机动,组织协同以及筹集人力、物力诸方面,对古代欧洲的战略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意大利的马基雅弗里对军制的改革和战略上的“权变”、“智勇”以及对会战的倡导;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对炮兵和机动作战的实践经验, 都为近代战略理论与实践运用开了先河。

**(二)近代战争实践既提出了建立战略学的客观要求,又奠定了战 略学发展的坚实基础。**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的确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的扩张和侵略战争日益加剧,战争实践对于战略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创造了节约兵力、机动与侧翼攻击的成功战

例和理论原则。英国的亨利·劳埃德将军论证了基地、作战线、地形、军队数量等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战略上的运用原则。德国的比洛试图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提出战略是“关于目力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 阐明了战略服从于政治的观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将战略理论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拿破仑创造的战略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选定进攻方向,突然猛烈地实施进攻,给予敌以致命的打击。他强调统帅的指挥艺术是,在必要的时间和地点上永远做到比敌人强大。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将拿破仑战争及其以前资产阶级战争历史经验,以哲学和历史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独到的军事观点和战略理论,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和战略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对战争种类、战争的基本原则、军队建设与军队训练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他强调指出,在战略上确有基本原理存在,并认为战略是进行战争的科学。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 对战争性质、战略要素、防御与进攻的原理原则,作了科学的论证和阐述。

19 世纪后期,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施利芬先后都提出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美国马汉提出以“制海权”论为中心的海洋战略。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实行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暴力革命所应遵循的战略理论原则,其中关于战略进攻、战略防御、人民战争、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对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指导意义。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明确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口号,并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国内战争和粉碎帝国主义对年轻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的斗争中,列宁提出的关于正确选定战略方向,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略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理论和战略指导原则,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与人民,实行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1840 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许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主张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引进外国的武器装备,办洋务,建新军,借用外国的操典、教范与教令。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虽然不少爱国仁人志士提出了积极御敌的战略主张,但未能为清朝政府所接受,加之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妥协投降, 导致了丧权辱国。

**(三)现代战略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 义国家为加紧对外侵略掠夺和争夺霸权的战争,各种战略理论应运而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法国在战争初期遭到亡国的命运,英、美陷于被动地位;德国虽在战争初期夺占了战争主动权,但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 不断加强军备竞赛,成立军事集团,签订军事条约;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和不断更新,对来来战争形式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战略理论不仅研究历史经验,揭示其发展规律,而且更加重视对新技术的发展给战略指导和战争形式带来的重大影响的研究。战略理论成为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随着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变革,美苏等主要国家对战争指导原则、军队建设、军兵种发

展比例以及武器装备的研制与发展方向等,都作了重大调整和变革。世界上其他国家围绕着反对核战争,反对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维护本国安全与领土主权,也在不断调整各自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战略指导原则,以求适应国际战略格局和战略斗争形势的发展,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后,随着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降低,各国更重视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研究。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地运用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与军队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而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适合中国国情、军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特色。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几个历史发展时期。主要内容是: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无产阶级要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以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要实行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要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坚持后发制人。近年来,中国的战略理论研究不仅重视战争的准备与实施,也重视防止与遏制战争;不仅重视军事手段,也重视和平手段;不仅重视大规模战争,更重视局部战争;不仅重视一般常规战争,更重视高技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