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战争吏证明,经济的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进程与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战争已不仅是武装集团之间的拼杀,而且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较量。

1921 年,英国经济学家 A·C·庇古发表了题为《战争经济学》的专著。这是第一本专门研究军事经济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著作。作者提出,经济在平时就要考虑战争的需要,作好为战争服务的准备,当然这种准备要保持在最小的限度内。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德国人提出国防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现代总体战的性质要在国家指导的基础上,以在经济上消除平时和战时区别为前提, 创立一种平时和战时通用的战争经济学的形态。”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防经济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是研究范围广泛,注意揭示内在规律。包括军事财政、物资供应、平战军事经济体制、

① 转引自《日本国防的经济学》第 77 页,解放军出版社 1986 年版。

战略资源的分配原则与比例、军事经济的规划与布局、生产体制的军民结合、军工企业的管理、军事经济动员以及国防经济立法等。

重视定量分析。在军事经济学研究中,除了定性研究以外,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定量分析,使其论证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美国出版的《核时代国防经济学》就提出要根据军事价值和经济效益,选择费用和效益比的优选方案,建立国防经济分析要素的数学模型。

不断出版有价值的军事经济学论著。如美国出版了《核时代国防经济学》、《新国防经济学》,日本出版了《日本国防的经济学》。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上任前,潜心研究军事经济理论,著有《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中,都十分重视对军事经济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经济是战争(暴力)的来源和物质基础。现代军队及其编制、作战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依赖于经济。列宁在领导俄国国内战争期间,为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军事经济委员会,采取了“军事共产主义”的非常时期经济措施,迅速地将经济转入战时体制,将重工业部门收归国有,大力发展军工生产,以保障战争的需要。当时还成立军事经济学院, 旨在培养军事经济管理干部,加强军事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国内战争胜利结束后,列宁又适时地制定了新的经济政策,利用和平时期的有利时机, 恢复和发展苏联国民经济。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正确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此后,苏联先后出版了《战时经济概论》、《军事经济学》、《军务与国民经济》等军事经济学论著。斯大林重视国防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保证了苏联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初期,迅速地、顺利地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苏联对军事经济学理论研究更加重视,陆续出版了《战略与经济》等军事经济学论著,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苏联国防经济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由于革命战争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以小米加步枪的形式进行的,军事经济以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为基础,所以,取给于敌曾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主要补给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 40 余年的建设,国家军事经济业已建立起来,形成了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完整体系。在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为着不断完善军事经济管理、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健全军事经济制度等等,大力开展军事经济学理论研究,使军事经济学得到空前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防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其特点是:1、要坚持经济是战争等军事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现代战争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较量,要进行现代战争,保卫国家利益,就要从总体上做好经济的准备。2、坚持为军事战略服务。任何国家的军事经济,都是为其一定的军事战略服务。我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坚持后发制人,以弱胜强。这就要求我国的国防经济学,研究提出解决贯彻军事战略方针的军事经济的保障途径和方法。 3、坚持从现代战争特点出发。现代战争的突然性、破坏性、立体性和对后方的依赖性空前增大,要求军事经济学研究应根据这些特点,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和对策措施,以适应现代战争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