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

1945 年 7 月 16 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

功,当量约等于 2 万吨梯恩梯。它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

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效应。核武器的出现是 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军事技术从利用化学能进入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对现代军事思想、武装力量建设、作战指导理论和其他军事技术装备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利用铀 235 或钚 239 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原子弹;一种是主要利用重氢或超重氢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聚变武器,通常称氢弹。

80 年代初,又研制出一些能增强或减弱某种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氢弹。如中子弹、冲击波弹等。中子弹的主要特点是强辐射和低当量,1000 吨梯恩梯当量的中子弹在距爆心800 米处的核辐射剂量是同当量纯裂变弹的20 倍左右,但冲击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半径只有 300—400 米,因而又称“增强辐射武器”,能有效对付集群装甲目标,杀伤敌方战斗人员,而对附近建筑物或设施的破坏作用较小。属于战术武器。冲击波弹又称“减少剩余放射武器”, 其特点是放射性沉降减少,其破坏因素主要是冲击波,因而也是一种适用的战术武器。

核武器通常是指由核弹头及其运载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组合起来的整个武器系统,又称核武器系统。核武器按作战使用不同。通常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两大类。有的国家还划分有战役核武器,也有的国家将战术核武器称为战区核武器,并将中远程和中程核导弹也归入这一类。

从核武器出现后至 60 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投入了巨大力量,大规模生产各种核弹头。到 1967 年,美国库存弹头达到最高峰——3.2 万多个。随着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

60 年代以后核武器的发展着重于比威力的提高。一般认为,这方面的发展已接近理论值。即使再有提高,也不会出现数量级的变化。

70 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在威力

和弹头数相同的情况下,命中精度提高一倍,杀伤力提高 3 倍。而在命中精度和弹头数相同的情况下,威力提高一倍,杀伤力仅提高 60%。核武器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性能更灵活,通用性更强。例如有的核航弹,可以通过控制参加反应的氚量来调整其威力,从而能适应不同的作战需要。有的核航弹具有完备的引信系统,可以实行各种爆炸方式,如空爆、地爆、减速空爆或减速延迟地爆等。有的核炮弹,如插入氚部件,又可成为中子弹,使一种核装置能适用于多种武器,是各国核武器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核武器的安全性愈来愈大,可靠性愈来愈高,生存能力愈来愈强,也是当前核武器发展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