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实践与战役理论大致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红军力量尚弱小,分散在全国许多省的边界地区,作战形式基本是游击战。随着根据地的壮大和红军力量的发展,从 1930 年冬季起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红军作战从游击战向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转变,规模也随之扩大,要经过若干次大小战斗夹达成总的作战目的,形成了

战役。

抗日战争开始后,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战役作战主要是开展游击战战役,同时也进行一些规模不等的运动战战役和夺取敌据点与小城镇的阵地进攻战役。主要形式是反“扫荡”、反围攻和夺取敌占区的进攻。经过反“扫荡”作战,进一步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反围攻战役作战样式,经过夺占敌据点和中小城镇的进攻战役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军战役理论与实践大发展时期。毛泽东及时地总结战争初期各解放区同敌作战的基本经验,发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指示,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内线作战的基本原则。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各解放区又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打许多规模不等包括运动战和阵地战在内的进攻战役。这些战役中有兵团规模的进攻战役,有野战军规模的进攻战役,也有野战军联合举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理论与实践得到高度发展和成熟、毛泽东概括的十大军事原则是这一时期战役理论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同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一场现代战争, 在将近 3 年的时间里,先后开展了五次运动战战役及其以后的阵地防御战役与阵地进攻战役,创造了许多新的战役作战方法和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战役理论。从 60 年代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战役历史经验和战役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撰写出《战役学纲要》等多种战役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