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武器系统

对空防御包括对飞机和对导弹的防御。对空防御在战略、战术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战争胜负有重大影响。从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超音速喷气机和弹道导弹大量装备部队后,原有的防空系统已不能适应。一些先进国家先后建立了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由雷达预警网、超音速截击机、地空导弹、高炮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组成的半自动化防空系统。随着新的防空系统的建立,60 年代中期以来发展的歼击轰炸机、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等都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电子战系统和反辐射导弹能针对防空系统进行压制性攻击,进一步使这些防空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生存能力落后于飞机、导弹的攻击能力。为此,70 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继续对现有防空系统进行改进,以建立新的系统。

防空系统一般可分为战略防空系统和战术防空系统。战略防空系统包括对付战略弹道导弹的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和主要对付战略轰炸机的国土防空系统。战术防空系统一般分为野战防空系统和舰艇防空系统。

国土防空系统。主要由预警和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C3I)、截击机和地空导弹组成。预警和指挥控制系统由于各国的军事战略思想、科技水平和国力的不同,其规模和组成也不尽相同。美俄等军事大国的预警和 C3I 系统通常包括地面预警雷达网、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预警卫星以及空间监视系统等,通过综合攻击判定系统得出综合的预警信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现代防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和舰艇防空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60 年代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使用地空导弹,促使飞机和导弹的低空突防能力和电子对抗的发展,各国开始注意发展机动能力强的低空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并加强其反电子干扰的能力。

7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已构成远、中、近、高、中、低的火力配系,成为地面防空火力的核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50 年代中期, 随着弹道导弹大量部署,美、苏两国开始研究对弹道导弹的防御问题。美国在 60 年代初和 70 年代,研制了两代反导系统。苏联也在 60 年代初研制出兼有反弹道导弹能力的远程地空导弹系统和高空拦截导弹。

70 年代初、中期出现了分导式多弹头和机动式多弹头,使反导系统所要对付的目标日益增多和复杂,一系列技术难题尚未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80 年代以来,美,苏两国都大力研究新的反导技术和探索新的反导途径。1983 年 10 月美国宣布了“战略防御倡议”,设想以地面、空中、空间为基地,采用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器等作为探测手段,使用高能激光、非核拦截导弹、中性粒子束武器和电磁炮等作为拦截手段,对来袭导弹在其各个飞行段进行逐层拦截。这项计划目前正处在试验过程,几经修改但困难不小。在反战术导弹方面美国取得了有效进展,在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伊位克发射的“飞毛腿”导弹。

野战防空系统。目前,野战防空系统多数采用高炮与地空导弹统一编组、混合配置,组成以地空导弹为主、高炮为辅的地面防空火力配系。但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的实践表明,高炮在防空作战中仍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口径高炮,适于对付距离 4000 米以内,高度 3000 米以下的目标。一些国家很重视发展小口径高炮,特别是由小口径高炮、炮瞄雷达、火控计算机三位一体的自行高炮系统。

8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将便携式地空导弹、小口径高炮及火控系统组装在装甲车辆上,构成完整的弹炮结合的防空系统,成为低空防御的主要武器装备。对中、高空目标,主要依靠地空导弹。以高炮和导弹组成了远、中、近、高、中、低相结合的野战防空火力体系。

舰艇防空系统。具有低空突防能力的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已构成对舰艇的最大威胁。为此,除加强海军舰艇本身的防空能力外,一些海军强国对海上大编队采用了纵深防御方式。由舰载预警机、舰载截击机、防空舰艇及舰载防空系统和岸基飞机组成了外域防空带、区域防空带及点防空区三个层次的防御配系。

70 年代以来,各国海军都十分重视发展能同时对付多目标的综合防空系统和快速反应的近程防空系统。如舰载“宙斯盾”防空武器系统,使用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对 370 公里内的几百个空中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跟踪,引导防空武器对多个目标进行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