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宁、斯大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

**(一)列宁所处时代及他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列宁从事 革命活动的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年代,也是无产阶级进行武装革命的年代。列宁创立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亲自领导了俄国 1917 年的十月革命和以后的国内战争,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创立了第一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这一时期,列宁在同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的论战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及暴力革命的原则,而且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夺取国家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及保卫革命成果的国内战争中,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

1、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与革命的理论。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证了克劳塞维茨“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这一论断的真理性,指出战争与和平都是不同阶级的政治的继续,战争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表现,深刻地揭示了阶级社会战争的本质。他指出,战争的性质是由政治目的决定的,有正义的革命战争和非正义的反革命战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认为:“现时的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阶段,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外,还会有革命的民族起义和民族解放战争。民族解放战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宁强调,帝国主义战争加剧了反动政府的经济、政治危机,造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利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他提出并成功地实践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策略。

2、关于无产阶级武装起义的理论。列宁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原理。他指出,武装起义必须在出现了不以各个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尖锐化了的革命形势时才能发动;必须使无产阶级政党成为起义的领袖和领导者;为准备起义,党必须在工人、农民和军队中培养一支无产阶级大军,积极做好起义准备;在发生全民政治罢工的时代,起义采取遍及全国的长期的国内战争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3、关于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理论。列宁创建了俄国工农红军,提出了建

③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 1 卷,第 184 页,战士出版社 1981 年版。

设新型的无产阶级军队的一系列原则。他反复强调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把红军建设成无产阶级的、为劳动者的利益而斗争的军队。因此,必须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教育;通过政治委员、党支部和加强政治工作,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培养无产阶级优秀分子成为军队的骨干,合理利用旧的军事专家;实行一长制;强调军队中必须有最严格的纪律,觉悟和纪律是军队力量的源泉;要求认真学习军事,加强军队训练;掌握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军队。

4、关于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原则。列宁认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的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验。要求实现全民武装,动员全民参战,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号召一切为了前线,大家都来支援战争,这样才能打败反动势力,提出必须实行正确的革命政策和措施,把战争的性质和目的告诉人民。做好宣传、组织群众,特别是临近前线地区的工作;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巩固的有组织的后方。要求严肃地对待国防,并精确地估计力量对比,发展国家的经济,增强国防力量。强调要善于利用敌人矛盾,争取同盟者,各个击破。提出除了学会进攻之外,还必须学会防御和必要的退却; 在决定性的时机和地点拥有压倒优势;战时实行统一指挥和最严格的集中管理等。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军事科学的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袖,从 20 年代初到 50 年代初的 30 年中,领导了建设苏联现代化的国防力量,领导苏联军队和人民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规模战争,苏德战争是这次大战的一个主要战场。斯大林在领导这场战争中,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实行全民的卫国战争,坚决打败敌人的进攻。同时,利用矛盾,争取各种可能的同盟者,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保证战争的胜利。在军事艺术方面,在组织指挥苏军作战的实践中,取得了现代诸军兵种联合进行大规模战争的经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在战争准备和国防建设问题上,斯大林坚持了马列主义关于战争的基本理论,他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发展和战争乌云的迅速弥漫,指出世界上已经出现德国和日本两个战争策源地,新的战争已经逼近。他要求“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①。在军队建设上,要求保持并巩固红军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特点;同时指出,使红军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是战斗实力的基础。他强调要加强技术兵种的建设并协调地发展各军种、兵种;强调加强干部和部队的训练,严格军事纪律等。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方针,建立了可靠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到卫国战争前夕,苏军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战争指导艺术上,斯大林在卫国战争期间提出的决定战争命运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后方的巩固性,军队的士气,师的数量和质量,军队的装备,军队指挥人员的组织能力”的著名论断,在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他对军事艺术原则作了深刻的阐述,发展了战略战役理论,并指出作战方式、战争形式不是永远不变的,要善于机智地运用。他强调建立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协同作战威力,合围歼灭敌重兵集团;不给敌以喘息机会,并要求广泛开

① 《斯大林全集》第 13 卷,第 158 页,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展敌后游击战等。

在斯大林领导期间,苏联军事科学制订了大纵深进攻战役和战斗的理论。这一理论要求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人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然后将发展胜利的梯队(坦克、摩托化步兵、骑兵)投入交战,并以空降兵实施机降,迅速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歼灭敌人主要集团。这一理论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框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检验并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在苏联军事科学的发展中,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等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要求苏军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在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日益提高自己的军事学术水平”①。重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诸军兵种按比例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