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术尾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时期。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术实践与理化。**初创时期的工农红军人数较少,武器装备简陋,面对的是数量和装备均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反革命军事“围剿”。红军在频繁的反“围剿”战争中,从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了适应游击战争环境的基本作战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从 1930 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红军力量的壮大,作战形式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转变,基本战术是袭击。袭击战术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是:准备充分,抓住时机,选择良好阵地与好打之敌,集中优势兵力, 采取迂回包围的方法,出敌不意,猛打猛冲,速战速决,力求全歼。运用强袭、奔袭等战斗样式;注意采取各种隐蔽、伪装、迷惑等保密措施,以达成突然猛烈发起战斗,速战全歼之目的。1930—1931 年间红军在刘家村战斗、

杨平口战斗、老营盘战斗中。就是成功运用这种战术全歼或大部歼灭敌人的。红军为掩护主力退却或者保障主力歼敌,通常采取运动防御,即利用简易工事,节节抗击,以火力杀伤和反冲击,消耗与迟滞敌人的进攻。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术实践与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游击队,主要是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反击日伪的“扫荡”, 创造并发展了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多种战法,基本的战术仍然是袭击。其特点是战斗规模通常较小,兵力的集中与分散的转换较为频繁,战斗突然性大、强调速战速决,要求更加机动灵活。对运动之敌的袭击,采取伏击战术,可因敌而变,因地而异,灵活运用。如平型关战斗、卫岗战斗、北河村战斗等,都是著名的伏击战例。对驻止之敌的袭击,也有不少新的特点,如里应外合,乘虚拔敌据点等。对敌交通线的破袭,则采取代击与袭击相结合的战法,歼灭出击之敌或固守据点之敌,以掩护破路行动。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术实践与理论。**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和 我军力量的不断壮大,我军作战形式由以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转变,到战略进攻阶段又向以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方向发展。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十大军事原则的指导下,我军的战术实践与理论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形成了我军的合同战术理论。

这一时期的进攻战斗形式多样,主要有对立足未稳之敌的进攻,对城镇之敌的攻坚战斗,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同时还进行了江河、水网稻田地和岛屿的进攻战斗,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打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我军的进攻战斗理论。

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军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防御战斗,主要有战略防御阶段运用运动防御战斗样式;战略进攻阶段则又多采取野战阵地防御战斗,促使防御战斗的理论与方法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塔山阻击战和徐东阻击战中,我军以主要兵力扼守要点,以火力、阵前出击和反冲击等战斗行动,与敌反复争夺,达到大量歼灭敌人的目的。

**(四)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战术实践与理论。**新中国成立以 后,我军经历了继续追击、歼灭国民党残余部队的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和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以及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我军的合同战术理论、军兵种战术理论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军的战术,无论在集中兵力,选择歼击目标,战斗准备与组织指挥,近战,夜战,防空袭, 防炮击,防坦克,防空降,以及工程保障、后方勤务保障诸方面,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发展了我军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的战术理论和原则。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人民志愿军在进攻战斗方面,主要是进行对临时驻止或仓促转入防御之敌的进攻。在第五次战役后,在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和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原则的指导下,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行了有限目的的进攻战斗。在防御战斗时,主要是实行运动防御和坚固阵地防御。我军解放一江山岛的登陆作战,使诸军兵种合同战术实践与理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我军的战术理论。

建国四十年来,我军不断改善武器装备,经过现代条件下的作战和军事训练,积累了现代条件下战斗经验,发展了战术理论,积极探索战斗指导规律,先后颁发了三代战斗争令、条例,大批战术学著作也陆续问世,使战术和战术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