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

化学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武器,是 20 世纪初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逐步形成制式武器。1915 年 4 月,德军在比利时的伊珀尔战役中使用液氯钢瓶,靠风向对联军施放了氯气,使联军伤亡惨重,从而突破了联军阵地。1917 年到 1918 年,德国、美国又相继研制成光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供远程火炮用的化学炮弹、化学航空炸弹、航空布洒器和布毒车等,施放手段有很大发展。战后又出现了化学火箭弹、化学导弹和二元化学武器。毒剂及投射工具的发展, 使化学武器成为现代军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武器原称细菌武器,最早使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利用马鼻疽、炭疽病菌袭击协约国军队的人员和马匹。但与化学武器相比较,作用较小。20 世纪 30 年代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确立和发展,使生物武器的研制得以大规模地进行。1931 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在我国专门组建了细菌研究部队, 并使用了细菌弹。美军在侵朝战争中也曾使用过细菌武器。

化学、生物武器自一开始使用,就遭到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1925 年 6 月 17 日在日内瓦签署的关于《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它气

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协定书》中明确禁止使用化学、生物武器。我国于 1929

年批准该议定书,1952 年 7 月 1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重申承认该议定书,要求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但仍有一些国家在继续研制化学、生物武器并装备部队,使化学、生物武器在现代军事技术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化学、生物武器的分类和使用。化学武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毒剂。毒剂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根据其毒性、持久性和对人体的伤害方式,可分为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神经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和全身中毒性毒剂。除上述毒剂外,化学武器中还包括刺激剂和植物杀伤剂。化学武器还可按军、兵种装备分为:步兵化学武器,炮兵、导弹部队化学武器,航空兵化学武器等。

生物武器由生物战剂和施放工具组成。生物战剂通常分 6 类,即细菌类、病毒类、立克次体类、衣原体类,毒素类和真菌类。生物武器的施放方式, 由于干冻技术的发展,战剂可安全地储藏在特制的容器内,装入炮弹、炸弹、导弹内施放,或利用飞机、舰艇携带喷雾装置,在空中或海上施放。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具有不同特点,化学武器作用时间相对比较短,危害范围有一定限度:而生物武器有传染性,作用的时间和范围难以控制,甚至可能会威胁使用者自身,因此大规模使用生物武器尚难以实现。

防化学、生物武器装备。防化学、生物武器装备是随着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和使用而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经过化学药剂浸泡的防毒口罩,以后很快研制出防护能力更好的防毒面具。为对付糜烂性毒剂芥子气的使用,出现了保护全身的防毒衣和用于消毒的各种器材以及用于工事的集体防护器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初步形成了对化学武器进行观察、

报警、防护和消毒的防化器材系列。20 世纪 30 年代,神经性毒剂出现后, 促使化学防护器材在种类和性能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生物武器出现后, 许多国家对化学防护器材进行改进,使之同时具有防生物战剂的功能,并研制了防生物战剂的专用预警、侦察器材。在现代战争中,化学、生物武器可用导弹、火箭、飞机、火炮等多种投射工具投向战场,因此,对化学、生物武器以及核武器的防护已成为作战保障的重要内容。除了利用部队群众性的防护器材,加强部队和各种军事设施的防护能力外,各国军队都有专业部门、专业分队进行专业保障任务,并有为遂行专业保障任务而装备的各种器材如报警器材、侦察器材和洗消专用车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