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影响课程和教学目的的因素

课程是一个宽泛的、正在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我们采用“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这一界定。

在我国普通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的化学课程设置上,已开始打破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甚至具有极大灵活性的活动课程,均受“社

会结构、科学知识结构和个性结构”①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自然,由于各类课程的任务和侧重面不同,这三种因素在对课程影响的深度上也就不相同。譬如,必修课一般受三因素共性的影响较大,而活动课程则较多地受三因素个性的制约。

从课程内部考察,课程是由课程目的、内容、教与学及评价等因素相契合、运作而形成的。国外学者给出的课程理论模型表征了这种理性认识。这种理论模型对于我们研究和分析化学课程的运作机制是有益的。该模型的图式②见下页。

这一模型揭示出课程目的(或教学目的)与课程决策的关系。从课程实施这一角度看,也表征出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间的关系。教师(基于这一模型的启示)一定要处理好学科内容(或教

一 影响课程和教学目的的因素 - 图1

学内容)与目标(系目的的下位概念)、教与学及评定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要处理好课程目的对目标、内容、教与学及评定等因素的导向作用。很显然,目的在课程中处于主导和基准的地位。这一模型揭示的五要素(目的、目标、内容、教与学和传达方法、评定)的合理组合与和谐运作,就体现着这些要素的系统联系与功能。

国外专家从另一侧面分析选定(制定)教学目的的影响,得出了影响教学目的的“学生、社会、教师、学科”四要素这一结论,与上面讨论的见地, 殊途同归,不谋而合。这四要素①是:

① 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71—275 页。

② B.S.Furniss&J.R.Parsonage,IndependentLearninginTertiaryScienceEducation, ThamesPolytechnicandEducationalTechniquesSubjectGroup,ChemicalSocietyEducationDivision,1975,P.4.

① M.J.Frazer,Up-to-dateandPreciseLearningObjectivesinChemistry,NewTrendsinChemistryTeaching,Vol.Ⅳ,

学生:他们的需要、志向和动机;

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水平。社会:培养劳动力的需要;

文明社会的需要; 成本(财力和时间)。

教师: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他们接受变革。

学科:学科的价值、知识和结构; 学科变化着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