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化学语言的教学规范

化学语言的意、声、形,无论通过文字或口头表达,都具有其特定的规范与涵义;化学语言离不开化学意义(概念、定义),而且两者总是伴随着让学生感知、理解,并于教学过程中交际运用的。

化学教学中的化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化学口头言语主要包括激疑提问、启发讲述、设疑讨论及概括结论等。口头言语要词意清

① 《化学方法论》编委会:化学方法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六、九、十、十一章等。

② 《化学方法论》编委会:化学方法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20 页。

③ 刘知新:化学用语教学法几议,化学教育,1980 年第 4 期。

① 刘知新:化学用语教学法几议,化学教育,1980 年第 4 期。

晰、严谨正确,语调要贴近学生,有感染力,必要时要辅以手势语或面部表情。从口头言语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来说,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许多实验, 得出这样一个公式②: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借助这一结论估计,面部表情对传递化学信息的作用也相当重要。化学教师的目光、颔首、微笑、倾听或期待、满意或赞许等等③,都会使学生从学习心理上受到感应和共鸣,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沟通交往作用。可以说,口头言语是传输信息的第一载体,文字(书面言语)是第二载体,电磁波是传输信息的第三载体。而教师的面部表情及手势语对于传输信息及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类似于电磁波的功能。

化学书面言语,就是指用文字表达教学时的思想、情感的言语。在教学中常使用的书面言语,除去学生用书所载附的以外,主要是板书、板画、图解和图表等。化学书面言语要求文字精确、严谨,符合逻辑性,尽可能做到文图并茂、可读性好,有启发性。

在教与学的交往活动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化学语言的教学规范,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着想,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和 习惯,从而为学生创设最有效的、干扰最少的学习情境。这里,不仅需要教师娴熟运用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非言语交往,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教学进程中及教学一个单元(或课时)结束后,不停歇地努力锤炼自己的内部言语,即个人思考时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不妨称之为教师的“潜”教学言语,虽不发出声音,当时也未见诸文字,“但言语运动器官实际上仍在活动,它向大脑皮质细胞发送动觉刺激,执行着和出声说话相同的信号功能。”①就化学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发出的信息而论,要想确保这些信息的有效性,下列教育心理学的结论,可作为化学语言的教学规范的一些准则。这些结论②是:

  1. 通过使用一种以上的交往媒介来加强信息的强度和清晰度,同时,尽可能敞开通道。

  2. 运用适度的语言;要用第一人称表达思想和情感,使信息简单和直接。

  3. 使信息具体和完整,给出一切所需要的信息,确保接受者理解你的参考标准。

  4. 保证使你的言语描述和非言语线索协调一致。(5)鼓励思考性倾听和作出适当的反应。

国内学者总括的八个方面的化学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也从教学规范上给我们以启迪。这八个方面③是:

(1)字斟句酌,准确精炼,严格遵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2)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通俗性。(3)寓庄于谐,活跃气氛,恰当运用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② 沈力军: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 年第 4 期。

③ 据马伯特(W.A.Mambert)1971 年的研究,将非言语交流分成六个主要类别:辅助语、动觉、接近、嗅觉、触觉和个人仪表。辅助语包括非言语的声音,如笑、哭、叹息、嘀咕和打呵欠等。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心理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64 页。

② [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39 页。

③ 廖可珍著:中学化学教学艺术,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86—104 页。

(4)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善于把握教学语言的声调。(5)比喻得体,确切传神,正确增强教学语言的直观性。(6)切合时宜,恰到好处,灵活掌握教学语言的时空性。(7)善于激疑,巧于解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8)旁敲侧击,留有余地,适当利用教学语言的含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