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化学教学方法的内涵界说

关于化学教学方法内涵的界说,一直持有争议。为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人们尝试给出过多种不同的解释。这些说法与一般教学论中教学方法概念内涵的演化是一脉相承的,大体可以分出三类定义,与三个阶段的发展相对应。

第一类定义:早期,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受两方面的局限,一是偏于教师教的行为的方式;二是着眼于常规的、具体的教学手段或组织形式。中国古代的教学主要传授文字知识,多采用问答、讲述、背诵、串讲、练习等方法,到近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日益密切, 又产生了演示、实验、实习、讨论等新的方法。但在认识上仍不乏偏颇,较长时间内将教 学方法认同于“教授法”。与此相应的对教学方法的解释有: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①“我们所理解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借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②“教学方法是一种阐明讲授内容的方法。”③等等。

第二类定义:稍晚些,人们很快达成共识: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从此,重教轻学的传统教学观逐步得以纠正。这一阶段提出的教学方法的典型定义有:“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④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⑤“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⑥等等。

第三类定义:近十年来,随着系统科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并取得成功, 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论的影响也更加深刻,人们着眼于教和学的联系以及多种方法的相互渗透、组合成为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思路,综合式教学方法的大量问世,促使人们对教学方法的概念作新的思考,组合的特征在定义中开始出现(如一套、体系等等),并很快被普遍接受。与此相应的典型说法有:“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⑦“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包 括内隐动作和外显动作)。”①“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学生的目的,而调整师生相互联系活动

① 华中师院等五院校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50 页。

② 凯洛夫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4 年版,第 157 页。

③ 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57 页。

④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教育》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150 页。

⑤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38 页。

⑥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44—245 页。

⑦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44—245 页。

① 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60 页。

的种种有序的方式。”②等等。

化学教学方法的内涵随教学论的发展不断拓宽。80 年代初出版的部分化学教学论著作(如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的《中学化学教学法》、范杰主编的高等师范通用教材《化学教学法》、金立藩主编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等) 完全采用第二类说法解释教学方法,而对化学教学方法未作定义。也有不少著作引用第二类说法阐释化学教学方法,如陈耀亭等人认为,“化学教学方法是完成化学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为教师与学生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的各项活动服务的。”③。郭卓群认为,“化学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化学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④。范杰等人认为,化学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化学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其中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⑤。“刘知新等认为,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⑥ 按第三类说法给出定义者相对较少,王志琪等认为,“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⑦。刘知新认为,“化学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由化学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⑧

纵观上述有关教学方法和化学教学方法内涵的种种界说,我们认为,有几点认识是值得统一的。

  1. 教学方法究竟是什么?在定义中有手段、方式、工作、动作、途径、活动等多种提法,但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二是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要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互相依存、共同促进的。因此,单纯考虑教而忽视学的第一类定义明显偏颇。第二类定义中有的只提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容易使人理解为两者是独立的、平行的发展关系,教学方法随即等同于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之和。第三类定义中强调师生相互作用和师生相互联系等,恰好弥补上述不足。

  2. 采用移植或延伸的手法定义化学教学方法,从理论上看并无不妥,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一般教学论中提到的教学方法多指狭义的教学方式,即相对独立的常规操作,如讲授、练习、演示等等,而化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广泛的一些综合方法(如自学辅导法、单元结构法、问题解决法等)何以体现于教学方法之中,一直不乏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综合方法是一种教学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因而不能与具体的教学方法相提并论,倾向于只提具体方法,排

② [苏]尤·克·巴班斯基主编,张宪璋等译: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0

页。

③ 陈耀亭等编: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9 页。

④ 郭卓群编著:中学化学教学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2 页。

⑤ 范杰主编: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9 页。

⑥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3 页。

⑦ 王志琪等主编:中学化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0—61 页。

⑧ 刘知新:国外化学教学方法分类二则,化学教育,1995 年第 3 期。

除综合方法;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广义的和狭义的,综合的和具体的,均应兼顾。从化学教学的现状考虑,我们认为,撇开综合方法来论化学教学方法是不够全面的。无论是讲授法还是发现教学法,在人们的观念中都是教学方法,因此采用融合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更符合化学教学实际,这一特征在第三类定义中尚未充分体现,应予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法”的界限日趋缩小,更确切而言,应称之为教学方法体系。

  1. 对于方法,黑格尔曾给出过严格的定义:“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相反地,在真理的认识中,方法不仅是 许多已知规定的集合,而且是概念的自在和自为的规定性。”①从上述定义中可知,在探索未知事物时方法是工具或中介手段,在认识已知的真理时方法是一些规定。国内学者认为, 方法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就是主体有目的地借助于中介手段,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联系和把握客体的过程。方法虽是人的主观手段,但并不是主观意志的自由创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

②。由此引申,教学方法不是某种不变的活动或固定的手段,而是指对手段的

有规则的运用,它所解决的是怎样教最好一类的问题,是借助中介手段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

综合上述认识,我们提出:化学教学方法是反映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化学学科特征和师生相互作用关系,为实现化学教学目的而借用一系列中介手段的动态方式之总和。

必须指出,对教学方法定义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提法不断有尖锐的指责。徐志京认为,迄今为止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理论对教学方法没有统一的确切的界说,不仅各人下定义不同,而且每种理论本身对教学方法内涵的表述也不尽如人意③。孙宏安指出,“教学方法虽经多年研究,现在仍然没有一个逻辑上能说得过去的定义。”④批评的焦点集中在三方面:其一,认为循环式定义在逻辑学上是不允许的,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方式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式和形式”,手段乃“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具体的方法”, 而大量的定义将教学方法归于方式或手段,有循环定义之嫌。其二,认为列举式定义未能真正揭示概念的内涵。如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方法的总和”、“教学方法包括⋯⋯方法”之类的定义未涉及“方法”的本质,仅从范围上指出了教学方法的外延。其三,认为定义不严,不能自圆其说,如教学论中将教学定义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⑤,而教学方法又有人定义为 “⋯⋯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两者无法严格区分。上述种种质疑,不能说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反映出教学方法定义尚未完善这一事实。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合理成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进一步的研讨。

① 列宁:哲学手记,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236—237 页。

② 王海山等主编:科学方法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 页。

③ 徐志京:教学方法现有定义质疑,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 年第 2 期。

④ 孙宏安:简论教学方法的定义、分类和选择,教育科学,1994 年第 4 期。

⑤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8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