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化学教学原则述评

教学原则反映了具体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因而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毫无疑问,化学教学原则的形成和发展轨迹与一般教学原则有相似之处。

在 50 年代,我国根据“研究中国,参考苏联”的课程教材改革原则,编译出版了三套初、高中化学教材,局部试用后推广至全国。这一时期强调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教学原则也理所当然为我们所用,其中影响最深的是凯洛夫体系。曾对当时我国的化学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启发帮助很大的翻译本《苏联中学化学教学法》,书中明确提到科学性、教材的可接受性、叙述的系统性和科学水平、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化学教学中的历史主义等等要求①。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学法教研室编译的《化学教学法讲义》也强调系统性、连贯性、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一致等原则。

60 年代初期至“文革”前一段时间,我国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各科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指出了化学教学应该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加强班级教学的同时,要认真加强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考试的次数不宜过多;教师要研究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原理和原则①。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我国的化学教育重新走上正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随着新大纲的制定,课程、教材和教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密切结合我国国情,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听取、借鉴国外有益的研究成果,致力于发展和创新。在化学教学原则研究方面既注重兼收并蓄, 又突出能力培养、教师主导、教学的教育性等要素,使传统的教学观逐渐向现代转轨,向学科靠拢。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化学教学原则的结构和内容做过专门的论述。

刘知新编写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1983 年)书中提出五项教学原则:

①明确教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②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③循序渐进,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④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双基和发展智力;⑤启发学生自觉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金立藩主编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1985 年)书中概括出六条主要的教学原则:①教学的目的性和思想性原则;②先进性和科学性原则;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④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⑤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⑥直观性和巩固性原则。

郭卓群编写的《中学化学教学法》(1985 年)书中列出六项原则:①化学教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循序渐进,处理好打基础与综合提高的原则;④“双基”与能力相辅相成的原则;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此外, 还提出直观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等原则。

王兰芬等人编写的《中学化学教学法》(1986 年)书中主要强调五条原则: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②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③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积极性相结合原则;④教 学的循序渐进原则;⑤掌握知

① 奚尤什金著,马维骧等译:苏联中学化学教学法·第一分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5 年版,第 11—34 页。

①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中学化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4 页。

识、技能与发展认识能力统一原则。此外,还提出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予贯彻的。

陈耀亭等人合编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1987 年)书中提出六条原则:

①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②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直观性原则;⑤循序渐进原则;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张多霞、曾灼先主编的《现代中学化学教学法》(1987 年)书中分别针对化学教学目的任务、化学教学内容、化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质量、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发展诸方面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①教学目的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②理论为主线和实验为基础相结合原则;③直观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④全面提高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⑤循序渐进和善于探究相结合原则。

王佐书等人编写的《中学化学教学论》(1988 年)书中列出十一项原则: (1)动机原则;(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原则; (6)系统性原则;(7)巩固性原则;(8)量力性原则;(9)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10)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1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原则。一要求与因材施教

武永兴、刘知新、梁英豪主编的《中学化学教学指导书》(1988 年)书中根据初、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特点,分别制定了两套原则。初中阶段的基本原则是:①兴趣原则;②直观原则;③主动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⑤练习原则。高中阶段的基本原则是:①方向性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 积极主动性原则;④因材施教原则。

90 年代出版的化学教育理论专著是这样论述化学教学原则的:

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1990 年)书中提到的化学教学的一般原则是:①“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统一;②实验引导和 启迪思维统一;③ 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统一;④掌握双基和发展智能统一。

沈鸿博主编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1990 年)书中针对初中化学教学, 提出至少应予贯彻的八条原则:①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②化学原理与化学实践相结合;③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④量力性与科学性协调一致;⑤掌握双基与培养能力相结合;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杨先昌等人编写的《化学教育学》(1992 年)书中提出五项化学教育原

则:①全面发展原则;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原则;③量力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教学艺术性原则。

范杰主编的《化学教育学》(1992 年)书中列出七项原则:①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②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④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⑤重视“双基”与培养能力相结合;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⑦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以上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有关化学教学原则的种种提法,“粗线条”地勾画了国内学者近十多年来所概括的各种体系的内容特点,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从形式上看,化学教学原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充实,已基本体系化, 结构和内容相对稳定,虽各家表述不一,但大同小异。从比较和发展的眼光看,化学教学原则体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教学论一般原则的继承。如古代教

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夸美纽斯的直观性、量力性,凯洛夫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接受性,巴班斯基的方向性、最优化等等,均融入化学教学原则体系之中,有的甚至是对某一套教学原则的全盘继承。从内容上看,化学教学原则集传统优秀原则之大成,“去粗取精”后留其精华, 又吸取了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补充以反映化学教学过程特点的内容,兼收并蓄,谨慎论证,考虑的角度比较全面,因而内容的完备性较好。如传统教学论中忽视心理因素和情感功能,陈耀亭等人在《中学化学教材教法》 再版修订时特补上第二条——情感陶冶原则①,王佐书等人则将动机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收入其中;为避免教师理解直观性原则失之偏颇,范杰等人明确提出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原则;为突出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学科特征,刘知新提出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统一原则等等。上述这些,都是化学教学研究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 纵观有关化学教学原则的诸家之言,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1. 化学教学原则的内涵为何?不少化学教学法著作中未加界定,可查到的说法也不统一。概括出来,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认为是教学论原理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教学原则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其二是认为化学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化学教学过程基本矛盾关系和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仔细分析,两者是有差异的。前者重在应用,原则的生长点在学科之外,承认了移用一般原则作为化学教学原则的合理性;后者重在化学教学的工作、基本矛盾、规律上做文章,要求以化学教学实践为立足点,探索反映学科特点的内在规律和教学原则。我们倾向于后一说法。但是,基本要求或有的书中提的一般要求、基本准则等在数量、范围和层次上仍不够明确,各类书中所列的四—八条原则是否已涵盖化学教学工作?值得讨论。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工作往往意指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如明确教学目的、处理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形式、分析教学效果等等; 从发展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教学工作便与不同内容的知识教学相联系,如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化学实验的教学、化学计算的教学等等;从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看,教学工作又成为能力培养的同义语,如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实验能力培养等等。如此分法,可得出许多不同的工作序列。显然,教学工作的侧重面和层次不同,但都有相应的基本要求或一般要求,这些要求能否以“教学 原则”之名替代, 从定义本身看,还不可轻易否定。换言之,化学教学原则的探讨的范围和层次似有进一步拓宽的余地。

  1. 教学论的一般原则对具体学科的教学有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化学教学原则中重复提出,有“一说二用”之嫌,似不合理。这些原则有的在哲学层次立论,包容过大,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延太宽,作为各个领域都应遵循的原则,将其列入化学教学原则,似有大材小用之感。有人因此用“化学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化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来界定,其表述也显得勉强。又如,科学性、巩固性是最起码的教学要求, “循序渐进”从古代沿袭至今已约定俗成,读者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和掌握已达到不言自通的境界,是否还要放入化学教学原则中再次强调,值得讨论。

① 陈耀亭等编: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2 版,第 66 页。

总之,上面列出的几种化学教学原则的共同点是继承和移植教育学的体系过多,除少数的几条(如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统一原则等)外,大多数原则并非化学教学所独有,因而缺乏个性,结果导致化学教学原则同时又充当别的学科教学原则的多重角色。既然在教育学、教学论中用相当篇幅介绍了这些原则的涵义及具体要求,那么“移接”的必要性值得研究。上述讨论,可以引申出一些敏感的问题:究竟什么叫做化学教学原则?在什么层次上概括化学教学原则比较恰当?反映化学学科特征和化学教学过程的教学原则的内容如何制定?等等。

  1. 化学教学原则目前的分类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划分原则的标准不明确,尤其表现在试图通过简单组合各种不同来源的教学原则而形成某个体系时,问题就更为突出。有的教学原则名称不同,但相互之间存在包含或部分重叠的关系。例如,理论联系实际与直观性、因材施教与量力性,前者明显包容了后者。如果真正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两条原则,直观性和量力性则无需再提。有人甚至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原则的核心,其他教学原则都是这条原则的多种分化①。又如,教学的科学性必 然体现教学的有序性和结构性,因而系统性、循序渐进与科学性又牵扯在一起了。再如, 不少化学教学原则体系常同时列出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掌握双基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两条,而有人明确认为后一条可以概括前一条①。

另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原则的范围和层次未能很好统一,有的抽象概括性很强,应用的范围很广,有的比较具体,甚至就事论事,推广的余地较小。如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一类与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一类相提并论似不合理②。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确立一个相对合理的统一的划分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需要对化学教学过程取得一个相对完整和基本一致的认识。这一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1. 文字表述上近年来出现一种倾向,即两性合一模式,将两条原则合而为一,形成“⋯⋯与⋯⋯相统一”或“⋯⋯与⋯⋯相结合”的结构。如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等等的提法比较普遍。编者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将相互联系而又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在一条原则中。可以避免贯彻单向原则时顾此失彼,更好地把握和处理教学矛盾,同时也可减少原则的数目。国内不少专家赞同这种表述,有的还认为充满辩证统一关系的表述有可能成为我国教学原则体系的特色③。但是,组合不当,往往弄巧成拙,给读者的理解和贯彻原则带来一定影响。例如,有的化学教学原则将科学性与量力性扭在一起,显得十分牵强。科学性内涵深刻,既包含教学内容必须科学、符合事实的要求,又包含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学科特征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量力性指的是可接受性程度,即教师正确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太难也不要太易。显然,科学性与量力性既不存在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属于同一层次, 教学的量力性最多只能看成教学的科学性的派生内容,两者合而为一不如分开更为明确。

① 郑其龙:论教学规律,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95 页。

①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36 页。

②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64 页。

③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38 页。

若一定要采用组合的结构,不妨将量力性与高要求或尽力性合在一起①。又如,不少作者将化学教学原则的第一条列为“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仔细推敲,不难发现科学性与思想性本身就是内在、统一的客观存在,两者并不排斥。在教学中真正贯彻了科学性,必然注重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反之, 离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搞人为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历史业已证明是荒谬的。

可见,人为地将已经统一的两方面再作“统一”或“结合”显然不必要。再如,“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提法也相当普遍,这是在因材施教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因材施教是一项带有共性的指导原则,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言简意赅,为广大教师所喜爱,加上统一要求后并未改变因材施教的实质,无非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下进行的。这实际上是众所周知的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因材施教也正是以此为前提的,更何况组合后的原则的重心仍然在因材施教上,而统一要求几乎不存在特别的指导作用,将其去掉反而更好。值得指出的是,在理解这种组合结构的教学原则时,必须把握好“度”,何方为主,何方为次,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不能一概而论或平均对待。

综上评价可知,化学教学原则在系统化、基本成熟的背后,隐含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承认多年来在研究化学教学原则问题上的种种不足,抛弃沿袭至今的移植、拼合甚至全盘继承教育学一般原则的思维方式,深入化学教学实践,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努力揭示化学教学规律,并致力于概括学科特征更明显、指导作用更强的教学原则体系。这一方面的工作目前不容乐观:一是缺乏基础,须从头开始;二是观念定势,须突破常规。

① 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