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6-3 化学教学方法优选调查(对象:中师学生 31 人)

教学方法

指导

实验

教学

讨论

综合

归纳

讲练

注入

演绎

选择

探究

发现

法阶

启发

(人次)

段式

教材类型

程序

概念术语类

4

9

7

2

21

8

0 1 1

物质性质制取类

18

31

7

5

3

10

0 0 1

元素化合物类

21

26

4

4

9

13

1 0 0

同类(族)物质类

20

20

11

6

6

11

3 3 2

基本理论类

18

14

9

3

19

8

2 1 2

化学计算类

13

0

0

0

25

10

20

0 0

补充知识类

13

23

4

7

20

7

10

5 2

复习总结类

10

9

9

6

9

17

5 5 0

总人次

117

132

51

33

112

84

41

15

8
  1. 以“微型”方法为主构成的组合

微观地考察化学教学过程,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流行的教学思路正是以“微型”方法为主的方法组合序列的具体体现,也是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广泛、最能反映教师研究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组合,而又是教学论研究中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这类组合与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和教学进程密切相关。确定组合的操作是:分析教学内容的构成,揭示各部分相应的方法要素,按一定的顺序将方法组合。内容构成分析得愈具体,形成的方法序列也就愈清晰,以下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等课题进行讨论。

课题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 物理性质(密度、颜色、气味)

内容构成2. 物理性质(溶解性、状态)

  1. 化学性质(不支持燃烧)

4. 化学性质(与水、澄清石灰水反应)

1. ①实验演示②观察分析方法要素2. ③设问启发④指导阅读

3. ⑤分析引申

4. ①实验演示②观察分析⑥概括性质

组合序列:①—②—③—④—⑤—①—②—⑥

说明:CO2 物理性质中的前三种可通过熄灭烛火的实验予以表现,故提前演示;后两种物理性质可采用启发性设问引出(如打开汽水瓶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呼云唤雨的干冰是怎样形成的?它为什么有这种功能?等)。化学性质中的不支持燃烧结合一开始的实验和已认识的物理性质直接引申。

课题 2:硫的性质

① 潘留芳:试论优选法教学,化学教学,1985 年第 3 期。

1. 物理性质内容构成2. 化学性质

1. ①实物展示 ②实验演示 ③引导观察 ④归纳性质

方法要素



②实验演示 ③引导观察 ⑤对比分析

⑥类比讲解 ⑦概括结论 ⑧扩展练习

组合序列:①—②—③—④—②—③—⑤—⑥—⑦—⑧

说明:硫的物理性质直接通过色态观察、研磨操作和补充实验(硫粉与水、酒精、CS2 混合振荡,取少量硫加热)进行归纳。化学性质依赖两个演示实验,并结合 Cu 与 Cl2、O2 的反应进行比较,分析产物和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从硫与氧的化合直接类比引出硫与氢的反应。扩展练习是对结论的进一步应用。

课题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内容构成1. “电子云”概念与电子运动特征

1. ①设问启发 ②比喻讲解 ③投影辅助

 ④指导阅读 ⑤概括结论

方法要素2. ⑥分析讲解 ④指导阅读 ⑦总结规律

 ⑧演绎应用

组合序列:①—②—③—④—⑤—⑥—④—⑦—⑧

说明:该课题通过设问:电子绕核的高速运动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本质上是否相同?启发学生思考,用蜜蜂采蜜来形象地比喻电子的运动,引出电子云的概念;结合氢原子电子云的投影图,概括出电子运动特征,进而分析电子层与能量的关系。最后根据 1—18 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付诸应用。

必须指出,教学方法的优化是在不断调整组合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组合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在不影响课题内容、不违背教学原则和学生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灵活地选用多种组合。例如,课题 2 的方法要素之二可以表述为:对比分析;推测性质;实验证明;概括结论。即从分析 Cl、O、S 的原子结构和非金属性入手,找出差异,推测反应产物(如CuCl2、CuO、Cu2S),结合实验证实并概括结论:硫与变价金属反应一般生成低价硫化物(个别除外)。

其二,对相同的方法要素而言,组合的顺序也不是固定的。如课题 1 也可采用另一种组合:③—④—①—②—⑤—①—②—⑥,即先通过设问和阅读教材了解 CO2 的溶解性和状态,再利用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密度、颜色、气味,并顺势引出 CO2 的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等性质。从效果分析,第二种组合并不逊于第一种。此外,若将不助燃性纳入物理性质,即成为密度特征的推论,则①—②—⑤—③—④—①—②—⑥也是一种合理的组合。

其三,在组合序列中方法有主次之分,考虑多种组合时必须体现出主导的方法。如课题 1 的实验演示、观察分析,课题 2 的实验演示、引导观察、

对比分析、概括结论等,课题 3 的比喻讲解、指导阅读、分析讲解、总结规律等。事实上,完整的一节课除涉及到上述讨论的组合外,还有一些常规的

方法未予列入,如引出课题的方法、结束课题的方法等。结束课题多用归纳小结、巩固练习、问题思考等方式,而引出课题则讲究得多,有复习提问、讲演过渡、观察思考、激趣设问等多种方式,其中激趣设问通过创设一个带有悬念的情境(如用:已知空气中 CO2 含量仅占 0.03%,为什么几亿年来这个比例变化不大?如果除去这 0.03%的 CO2,世界将变得怎样?引出课题 1),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新课内容的积极性,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