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6-5Z 值、P 值与差异显著性的关系

Z

P

差异显著性

< 1.96

> 0.05

差异不显著

≥ 1.96

≤ 0.05

差异显著

≥ 2.58

≤ 0.01

差异极显著

当涉及的实验对象较少(n<30),则测验的平均分之间的差异可用 t 检验来确认①。具体方法在教育统计、教育测量类著述中均可找到,此处从略。

测验作为评价的重要工具,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实施也值得研究。任何有关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前测和后测是必不可少的,少数改革也采用中测。前测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分班上,更重要的是了解实验之前学生具有某些特质的水平。所谓特质,是与实验的目标密切相关的内容,对前面所举的高中化学自学(实验)指导教学法而言,实验的目标既要求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的成

① 唐力等编著:化学教育测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37—246 页。

绩,又要培养自学能力,因而学科成绩和自学能力是前测中必须反映的特质。上例在前测中只安排了知识测验而未考虑自学能力测验,看来是实验设计时的一个败笔。

从我们收集到的有关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材料看,忽视能力测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前测,几乎所有的材料中均未明确报导,值得引起重视。实验后测往往被人们所看重,它能提供评价实验因素效果的最重要的定量资料,一般要求在停止施加实验变量后立即进行,以免延时而导致混入其他的非实验因素。 教学方法的效用是在后测与前测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 因此两次测验所反映的特质应该一致,相同的分数所代表的价值应该相当(保证测验的难度相近或采用标准分),否则前后比较就失去了意义。目前的改革注重后测分数之间的互比,追求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差距”,而忽视了前后自比,无法回答新方法试用以后究竟使实验班学生的特质(如自学能力)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尚未充分利用。实验中测的重要性虽不及前测和后测,但可以预测改革的可行性,提醒改革者及时调整某些因素,把握实验的方向。是否实施中测,可根据改革的需要酌定。

由于前测、中测、后测都有特殊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不宜用常规的入学考试、期中测验和期末测验来替代,否则将影响测验的效度,致使评价的结果失真。

测验的编制也各有讲究。知识测验主要反映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多少, 事先可依照教学目标筛选知识点,然后根据标准化测验的编制程序进行选题和组卷。能力测验的编制要复杂得多,国内在这方面也无成熟的经验。我们认为,能力测验首先必须体现能力的特征和构成要素,要有针对性;其次才是选择或改编内容进行组合。

例如,自学能力测验应体现的要素有:阅读化学文献(一般性阅读和概括性阅读),查阅有关资料(图表、数据、参考文献等),理解和思考问题(比较、辨析、修正、推理、分析、综合、质疑等),独立地解决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解题策略、展开解题过程、求得问题的解、验证结论并作合理的推广),根据这些要素有指向地寻找测验素材,并经过反复论证和有序组合,方可形成针对性强的自学能力测验。这种测验从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别于一般的教学测验。值得指出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热门话题,参与讨论和投身实验者为数众多,但自学能力的评测却非常薄弱,形成一个明显的反差。我们对 16 篇探讨自学能力培养的教改文

章进行分析,其中 14 篇均未涉及能力的测试,但都有“自学能力提高了”之类的结论,缺乏说服力。在“探索式自学辅导法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仅提到“专门设计 了一次实验操作能力和自学阅读能力的考查,结果实验操作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自学阅读能力略高于对照班”的结论,而没有对测验作进一步的说明,也未见有关的数据资料。唯有汪一信老师主持的高中化学自学(实验)指导教学实验报告中将知识测验和自学能力测验明确分离,前者仅说明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后者经测试和统计分析(见表 6-6),十分自然地引出结论:自学能力测验中,实验班和辅助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比班,可见自学(实验)指导教学或其他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两种教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但也可看出实验班略优于辅助实验班,即有指导的自学统编教材

略优于自学另编的自学教材①。

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如何完善相应的能力测试,还大有文章可做。

表 6-6 自学能力测试成绩统计

平均分(X)

标准差(S)

Z 检验

作为完整、系统的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方法论,除了以上探讨的主要的六个方面外,还包括改革课题的确立、改革过程的管理、改革成果的总结、改革论文的撰写、改革经验的推广、化学教师改革意识的培养等若干问题。

① 汪一信:高中化学“自学(实验)指导教学”试验第一阶段试验报告,教学月刊,1987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