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个句子——“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迸出了幸福 的骄傲的泪花”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学习,可望形成感情的蓄积。但“沉静”句较难, 像一道闸门。教师可扶一把,以类比法启发学生理解,打开此闸门;继而通过整段的表情朗读,领会“幸福”和“骄傲”的内涵,将教学推向高潮。(这种朗读同时具有检查的功能)。

诚然,以上建议从严格意义上说,还偏于保守,但我觉得它符合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

推而广之,此类课文的教学应着眼于方法的训练,确定重点后,大刀阔斧削斩枝节,决不能被课文牵了鼻子,这样才能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特色。

与上述建议相关,原课后 1、2 两道思考题稍有不当。第 1 题:“这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事?一共有几个人,是哪几个?”可否概括为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因为问“哪几个”易导致师生注意的偏移;第 2 题:“一个苹果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捡到的人不吃,连长也不吃?”问题本身就有暗示性,即“捡到”,且文中别无细节,若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又有节外生枝之嫌。再说,此问于领会中心也无意义,不如改为:“为什么运输员捡到苹果不吃,连长也不吃?”

(苏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