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言

本书作者米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898—),瑞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瑞典学派(也叫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主要代表者之一。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1933—1938 年间兼任瑞典政府经济顾问和瑞典银行理事;1945—1947 年间任瑞典商业部部长;1947 年以来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秘书长。其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价格形成问题与变动因素》(1927 年)、《经济学说史中的政治因素》(1929 年用瑞典文出版,英译本于 1954 年出版)、《美国的进退维谷——黑人问题与现代民主》(1944 年,纽约版)、《国际经济》(1956 年,纽约版)等。

瑞典学派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的奠基者为达卫·达卫逊、卡塞尔和魏克赛尔等三人,其中魏克赛尔、特别是他在 1898 年出版的《利息与价格》一书,对瑞典学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这本书中,魏克赛尔提出“自然利率”这个概念,以与市场利率(指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 相区分。所谓“自然利率”(也叫“真实利率”),是指(按照庞巴维克的资本利息理论)原始生产因素(土地与劳动)不直接用于制造消费资料,而用于制造资本物以进行所谓迂迴的生产时,实物资本的物质的边际生产率。它也可以设想为借贷不使用货币,完全由实物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利率。它大体相当于庸俗经济学所谓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或通常所理解的投资

的预期利润率。魏克赛尔认为,设若市场利率恰好与自然利率一致,则投资、储蓄、生产、所得及物价水平等均无变动趋势,即经济体系将维持在均衡状态,这时的市场利率,又称为正常利率或均衡利率。在这场合,经济体系的运行,完全由货币以外的因素决定,货币只起着流通媒介和计价单位的作用, 货币因素对于物价是“中立”的,故又称为“中立货币”或“中性货币”。设若由于市场利率的降低或自然利率的提高,以致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则因利率的低落,资本货物的价值(等于资本物的预期收益按现行利率的折现值)将上升,于是引起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张、投资超过储蓄、生产和所得的增长,以及物价水平上涨等积累性的经济扩张过程;反之,设若市场利率高于自然利率,经济体系将出现生产资料生产减缩,投资小于储蓄、生产和所得减缩,以及物价下跌等积累性的经济紧缩过程。

瑞典学派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期间正式形成的。其主要代表者及其著作:(1)本书作者 1927 年所出版的《价格形成问题与变动因素》,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庸俗经济学传统的静态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加入预期

( expeotation )这一因素,强调企业家对未来的主观预期及不确定

(uncertainty)和风险(Risk)等因素在价格形成理论中的重要作用;(2) 本书,书中提出的把一些经济变数,如资本价值、所得、储蓄、投资⋯⋯等区分为事前估计(exante)与事后计算(expost)两种,这两个概念成为瑞典学派成员进行所谓动态分析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理论分析工具;(3)林达尔在 1929 年到 1930 年间出版的《货币政策的目的与方法》,书中对魏克赛尔的上述积累过程,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企图建立所谓动态分析的期间分析法(periodanalysis)或序列分析法(Sequenoeana1ysis),来代替庸俗经济学传统的均衡分析法。作者在米尔达尔的影响下,认为企业家的预期, 对魏克赛尔的积累过程有决定性作用;(4)1927 年在瑞典成立的失业委员会及其成员于 1933—1935 年间所发表的报告书及附录:巴格(Gosta Bagge),

《失业的原因》;阿克曼,《产业合理化及其效果》;哈马舍尔德,《经济波动的蔓延》;米尔达尔,《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约翰逊(AlfJo- hanssan),

《工资与失业》;俄林(B,Ohlin),《货币政策、公共工程、补贴和关税政策是消除失业的工具》,以及由哈马舍尔德执笔的委员会的最后一次报告书:《消除失业的对策》,这些论文尽管在分析方法和使用名词方面有若干细节上的不同,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受到魏克赛尔、米尔达尔、林达尔等理论的强烈影响,其结论极为相近;(5)伦德保(E·Lundberg)的《经济扩张理论的研究》(1937 年,伦敦),书中采用序列分析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

瑞典学派的形成及其所以受到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日益增长的重视, 是与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尖锐化分不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0 年,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后的萧条持续很久,危机和萧条期间的失业情况超过了十九世纪任何一次危机。经过短暂的复苏后,1929 年又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设备开工不足和失业工人甚至在所谓经济高涨期间也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总危机阶段后,随着垄断资本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控制的加强,一小撮财政寡头利用其所控制的国家机器,日益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借以攫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在这种经济政治条件下,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各种流派的静态均衡理论体系(断言经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下的市场价格机构的自动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实现所谓充分就业的均衡),在失业大军和过剩设备经常大量存在的事实面前,已日益丧失其辩护作用;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要求垄断寡头御用的经济学家为其编造“理论”依据,这使得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得不找寻某些新的辩护手法。因此,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1) 在被迫承认资本主义自发的市场力量不一定能保证充分就业的同时,却又说什么只要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干涉和调节,就可以“消灭”危机和失业;(2)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理论”,把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 说成是货币的、心理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等等原因所引起,企图以此掩盖危机的唯一真正原因,乃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并为实质上是旨在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所谓“反危机”措施制造“理论”根据;

  1. 为着弥补庸俗经济学传统的静态均衡理论的显明漏洞,倡导所谓与资

本主义现实更为“接近”的动态经济学;(4)进一步用主观唯心论来代替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客观分析,强调资本家主观心理的预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企图以此否认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瑞典学派正象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其他流派一样,正是为着适应当代垄断资本的上述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加上它与凯恩斯 1930 年出版的

《货币论》与 1936 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分析方法、理论结论和政策主张等方面,有许多极为相同之处,所以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学派的著作受到其他国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日益增长的重视。

需要指出,在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面,瑞典学派完全接受和附和庸俗经济学其他流派的辩护谬论,如价值理论的边际效用说和均衡价格理论、分配理论的边际生产率说和归与论等。对于经济危机问题,卡塞尔和魏

克赛尔是投资过多危机理论的主要代表者,本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学派的著作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亦颇为接近。瑞典学派作为一个独特流派,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第一,更多地注重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并且理论的杜撰与所谓“反危机”措施极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大都直接参与瑞典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工作;第二,倡导所谓动态经济学,企图以此修补静态均衡理论的显明漏洞;第三,在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方面,倡导把一些经济变数,如资本价值、所得、投资、储蓄、成本等区分为事前估计(exante)与事后计算(exP0st)两种数值;主张用所谓期间分析(亦称过程分析或序列分析)来阐释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变化过程,以代替庸俗经济学传统的均衡分析。第四,特别强调资本家主观心理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 * *

以上我们极其简括地评介了瑞典学派的基本特点。本书是瑞典学派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米尔达尔的一本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对他首创的事前估计与事后计算这两个概念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上所述,所谓两个概念工具,已为瑞典学派成员普遍采用,成为这个学派的突出特点之一。借助事前估计这一概念工具,他们在论述资本主义的所谓动态过程时,把资本家的预期放在他们的“理论”结构中,从而把资本家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主观心理预期,说成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两个概念工具之所以为瑞典学派成员广泛采用,而作者也自我吹嘘说,“假如本书有什么贡献的话, 那么主要的贡献可能就是它首先提出了事后和事前的概念”(第 44 页), 原因就在这里。

本书中心内容,是分析说明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的货

币均衡的概念和含义。作者在“接受魏克赛尔货币理论的根本特点,并在假定他的说明基本上是正确的这一前提下”(第 31 页),对魏克赛尔这一理论中的某些自我矛盾和缺点作了分析批判,提出了一些修改补充的论点。作者认为,十九世纪庸俗均衡 甲价格理论把价格形成理论跟货币理论分离开来,以及用货币数量说来说明价格水平,存在着一些显明缺点;认为魏克赛尔的“新”货币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借助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联系, 把货币理论跟资本利息理论以及价格形成理论结合在一个理论结构之中,并且“把货币理论的主要着重点,由旧数量说中支付机构的肤浅水平转移到价格形成本体的较深刻的水平上去了”(第 26 页)。不言而喻,魏克赛尔对庸俗价值论和数量说之显明漏洞所作的细节上的修补工作,正象他的前辈们一样,决没有使他的“新”理论具有丝毫科学因素。离开了价值由劳动决定以及价格只是价值之货币表现这一唯一科学的理论,是决不可能阐明价格问题的。至于魏克赛尔蹈袭庞巴维克的谬说,把他所说的自然利率,说成是源于迂迴生产中物质资本的较高生产率(或所谓时间因素本身的生产率),这种企图否认利息利润只是剩余价值之转化形态的辩护论调,其谬误更是无需多费笔墨的。

如上指出,魏克赛尔把他所谓自然利率说成是源于采取迂迴生产时的实物资本之技术因素所带来的实物的边际增量,自然利率的大小取决于实物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因而所谓自然利率也可以看做是设想借贷不使用货币,在物物交换条件下由实物资本之借贷关系所决定的利率);认为当市场利率恰好与自然利率一致时,即具备了货币均衡的条件,这时的市场利率可称为正

常利率(或均衡利率);魏克赛尔还认为,货币均衡或市场利率是正常利率的条件或标志,还可同样地看做是能使资本市场的投资等于储蓄的利率,或者能保证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的利率。米尔达尔认为,魏克赛尔的纯技术意义的自然利率概念,在货币经济下是自相矛盾和无法确定的。他说,所谓自然利率实即是实际资本的收益率或预期利润率,在这个意义下的自然利率, 显然取决于生产因素和产品的交换价值或价格,而后者又受市场利率的影响。由此他认为,“货币利率也必须包含在用来确定自然利率的公式之中”

(第 49 页),“企业家所预期的绝对的未来货币价格,必然决定魏克赛尔

心中所有的生产率关系”(第 49 页)。米尔达尔还认为,魏克赛尔的第一个均衡条件与第二个均衡条件虽然是恰好一致的,但两者有因果关系,即第一个条件要以第二个条件为前提。就是说,自然利率不能离开整个价格形成机构而单独地被决定,所以只有某种市场利率恰好使投资等于储蓄时,才能说这时的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或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至于具备这两个货币均衡的条件与稳定的价格水平则是截然不同的事情。据米尔达尔的说法,在具备了投资等于储蓄的条件下,虽然也充分地决定了某种价格关系(即商品和生产因素的相对价格),但价格的绝对水平则是可以变化的。

这里不可能就米尔达尔对魏克赛尔理论的修正补充作全面的分析批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尔达尔对他的前辈的理论的补苴罅漏的工作,只是更加暴露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谬误。这不仅在于米尔达尔完全附和庸俗经济学的辩护谬论,如均衡价格论、资本边际生产率论以及货币数量说等, 还在于米尔达尔之独特的“贡献”,是特别强调所谓企业家预期的决定性作用。“以后的分析,主要目的是使货币体系中含有预期”(第 32 页),“全

部货币问题决定于预期这一因素”(第 34 页)。说什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家的预期,其谬误更是不言而喻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怎样枉费心机地使用各种巧妙的花招来掩盖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企图以此对抗日益深入人心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传播,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之日益陷入主观唯心论的泥坑,只是资本主义日益走向死亡这一客观必然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宋承先 1962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