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均衡条件的实际应用

如果均衡公式不仅使刚才例示的型态的一般论证成为可能而且在实际能给特定情况下的货币发展趁势提供一个分析的工具,那就会是理想的均衡公式。因此,现在对于第二个均衡公式■,就必须从有可能使它的项目在理论上更加确切和更加适合于观察这一观点上,来进一步加以讨论。

对实际投资作理论上的决定和实际上的观察,在原则上是不会碰到大的困唯的。实际困难表现在这个事实上,即在特殊情况下,人们常常不能区分哪些是应被列入实际投资的支出,哪些是必须计入维持和修理现有突阡资本的支出。假如把它们列在营业成本中,它们便不能同时被算作实际投资,以避免在均衡公式中的重复计算。在这里任何决定都必然是纯粹依从习惯的。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重要。因为当实际投资由于某些部分被计算作莒业成本而减少时,公司的净收益,因之某些人的收入和储蓄,都自然公有正好相同的减少。假如没有这样做,并且他们实际上有同一的预期,虽然他们愿意特实际投资当作维持现有实际资本的成本来登帐。则预期价值变动必然立即有一个相应减少的反应。在这两种情况中,总投资和储蓄加预期价值变动两方面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改变。事实上,最后这一项——预期价值变动

——包含我们即将讨论的全部困难。这种考虑指出,我们公式中 D 的大小决定于实际投资 R2。二者是必须相互扑充地来确定的。

关于实际投资,尚需补充的只有一点。在这种货币理论中,它必须根据以货币计量的新实际资本的预期生产成本来计算;它不能用在完成时期的它的预期的或实现的价值来测量。因的在这种情况下,预期的或是实现的投资得益已包含在实际投资中,这自然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决定从事实际投资时的实际预期成本,才能构成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的额外需求。

在实际上,等式的另一端 S+D,是比较难于确定的,虽然在抽象理论上它能够被确定得很清楚。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上的困难,自然是由于这个事实,即在原则上折旧减升值这一表述不能用或多或少是习惯上的减债基金

因素去代表,后者是能够根据技术或是簿记去决定的。这点在前述抽象的例子中我们已经说明过。

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如果仅仅是第二个均衡公式应用的问题,这个困难不如它表现的这么大(暇如我们要研究第一个公式所指出的因果关系问题,这个困难就较大一些;参阅第 4 章第 4、7 两节)。价值变动因素的实际变化,例如折旧的增多,或是升值的减少,如果在一个特定的公司中不能用习惯的减债基金因素的相适应的变动去代表,自然,它只是意味着折旧被计算得太低了。但是如果同一习惯的减债基金因素,在计算净收益被用来代表预期的价值变动——即是用来代表 e=b—(m 十 d) 公式中的 d——那么, 收入因而储蓄也正好同样地被低估了。这两个差误在储蓄与折旧总和构成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时相互抵消,因此,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变成与应用在计算中的实际价值变动率无关。

因此,从纯应用的观点来看,第二个均衡公式的应用可能不遭遇到不可

克服的困难,假如我们能够获得实际投资、储蓄和减债基金的统计效宇,并很留心地不要将同一项目既算作实际投资又算作维持费的话。再者,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从总收入中减主维持费(一项营业开支),并计算——用计算减债基金本身时所用的减债基金因素——净收益,从这里减去消费额便得到储蓄。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更简单一些,因为为着这个目的,可以完全不管公司的。“内部资本形成”,这种数字无论在农业上和工业上都是唯以从统计上得到的。然而,我们必须仔细,要使相当的数额不仅从投资中减去。同时也要从收入、储蓄和减债基金中减去,以使这些项目也都估计在相适应的低的数字上。耐久性消费资本的生产同样可以任意算作实际投资或者不算作实际投资只要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算作储蓄或被算作消费。

所有本节所述的简化,都是不需要有任何近似计算就可以做到的。均衡公式货币内容仍然是绝对正确的。这样,第二十公式——表明在货币均衡下可供处理的自由资本等于实际投资——在它的实际应用上变得相当简单。这点应当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因为第一个公式在应用上最后不仅面临若很大的技术困唯,而且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只有从第二个公式加以推断决定, 然后才有确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