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作文训练三步曲——读、看、想
山东烟台牟平区大窑镇沙子完小李同丰 李志英
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令许多师生苦恼的事情。每到作文时,学生感到难,难于“无材可取,无话可说,无情可发”,难于下笔; 教师感到苦,苦于“空洞无物,废话连篇,枯燥无味”,无法批改。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应该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注意从读、看、想三个环节下功夫。
读,指广泛阅读,丰富知识。
学生作文时,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与他们的知识贫乏,脑中无材料有很大关系。因为如果平常不大量阅读书籍,不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吸收别人的写作技法,那么写作时必然思路闭塞、言之无物。因此,广泛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时让学生自己自由阅读。学生要大量阅读那些能见到的、收集到的、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书籍、报纸、各种学生刊物上的好文章,如《小葵花》
《红蕾》《最佳作文集锦》等,从小就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二是有目的地指导阅读。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认真阅读某些书籍、文章,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一些优美的词、句,使学生的语言得以充实丰富,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不会感到表达是件难事。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的随笔,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看,就是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所谓看,就是观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有了丰富的生活,不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观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具体的事物不能作细致、全面的观察。尽管生活中有无数的写作素材,作文时却感到无事可写。所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就常常领学生到复杂的环境中指导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如对某一建筑物的观察,可以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对事的观察可以按时间、地点、发展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对人物的观察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方面入手。还教给他们进行对比观察、设问观察、重点观察等方法,并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为日后写作积累素材。学生作文就是对社会上的一些人、物、事的反映,只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把握住本质上的东西,达到“慧眼识真
金”。
如在教《秋天》一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都有些什么动物?(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他们都在干什么?(小鱼在游泳,蚂蚁在来回跑,小燕子在飞、在叫)小结时让学生再观察画面并进行综合,学生便有了印象:天空——白云——蓝天下的稻田——成熟的稻子——池塘—— 梧桐树——水里的小鱼——岸边的蚂蚁——燕子,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这篇文章是从高天写到地面,(由高到低)从远处的稻田写到近处的小蚂蚁(由远及近)找准立足点,对事物进行观察。由此再让学生回家或到公园、田野等处继续仔细观察我们这儿的秋天同课本上的秋天或外地的秋天有什么不同, 花草树木,人们的衣着,植物生长等跟夏天有什么不同?然后把观察到的景象说一说,写一写。良好的观察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想,就是思考缜密,丰富想象。
一篇文章如果仅仅是在叙述、描写,如果没有充满激情的、丰富合理的联想、想象,肯定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步。有关展开联想与想象的例子在课本中有很多,可以结合课文指导练习。如《月光曲》一文中,由琴声、月光联想到大海、大风、巨浪;《小音乐家杨科》里由声音联想到音乐,都是由具体事物引起联想, 表达自己实实在在的情感。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由小女孩的死展开丰富的想象,小女孩的遭遇历历在目⋯⋯,可以取其形而想其神,由当前经历过的事物感知过去或者未来的事物,由表象联想到本质,可以有一个目标展开丰富的想象,还可以有目的地创造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氛围。
如今年我省郓城地区受灾,在组织学生捐款时我并没直接要求学生捐多少款,而是让学生回忆一下暴风雨来了的情形,吃不饱、穿不暖的感受⋯⋯ 让他们想象出洪灾后的场面,并写出来,然后回家同家长商量该不该捐款的事。我觉得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兴趣,让他们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积累情感,有感而发。
协奏好读、看、想这三部曲,再进行写作,我想学生作文就再不会枯燥无味;他们就会有材可取、有话可写、有情可表,教师的批改也会变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