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了传统教法,体现了教改趋向

  1. 摒弃了灌输式,运用了启发式,使学生达到了既“学会”又“会学”。如双牌一中蒋建农老师教学《春》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多角度细致描写景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在揭示教学目标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春花图”: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空间顺序)从这段可见作者观察细致,用了哪些感觉器官呢?(视觉、味觉、听觉等),请大家分五级分别找出这些内容。视觉——“眼睛组”,嗅觉—— “鼻子组”,味觉——“舌头组”,听觉——“耳朵组”。教师语言诙谐, 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进而问道:这里分别写出春花怎样的特点?(花色艳、花味甜、花开盛),能写出这些特征,是因为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形象地写出这些特征?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便请一学生表情朗读,然后点拨: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对春花艳美的喜爱之情,赞美春的活力给人的希望)。

在学生学会了从写景顺序、景物特征、观察角度、修辞方法几个方面分析的方法后,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其他几幅图呢?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怎样写(多角度、多手法),为什么这样写(突出景物特征, 表达热爱春天的感情)这两个知识点,既解决了“学会”的问题,也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1. 借助现代教学媒介(音像设施)和直观教具,达开形神毕至,心领神会。如安仁县洋际中学贺新钢老师教学《海燕》一课放了录像,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海燕展翅翱翔,配上相应的朗读,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图像结合起来,唤起了头脑中清晰的表象。再由感性到理性,由形到神,分析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情感体验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让大海博大、深广、乌云猖撅、黑暗等形象与褒贬分明的文字以及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构成“三位一体”,体会到了形象的象征意义。教师进而问:为什么海燕、大海⋯⋯能分别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人民革命的力量⋯⋯从形似、神似等特点来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1.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讨论,达到知识的迁移、升华,转化成能力。如衡阳一中刘敏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在分析门子的“笑”这一细节时, 先展示出已学课文《谈笑》中写种种笑的内容。让学生讨论门子的各次笑分别是哪种笑?表现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要抓住“笑”来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层层深化,知识步步升华。在把握人物形象意义的基础上发挥联想续写课文。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