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与重

斯妤

米兰·昆德拉曾有一度在中国大受欢迎。他的小说令中国作家们眼界大开,惊讶于小说也能如此信马由缰,举重若轻,泼洒自如。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小说能够如此议论风生,鞭辟入里,同时如梦如幻,情醇味浓,不啻是一种新的审美经验,审美享受。尤其昆德拉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是要令许多读者由衷喜爱,争购于一时的。

不过,昆德拉的小说不能多读,多读了就会降低对这位作家的敬意。原因是昆德拉太缺少变化,太过于倚重他所开创的这种小说形式。我曾对一位文学青年朋友说,昆德拉的小说最好只读两部——其中必读的自然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超过两部就多少要倒胃口了。因为无论内涵还是形式, 无论语言还是笔法,昆德拉都不惮其烦地重复自己,而我们这些不够耐心的读者,两部之后则要开始心生厌倦了。

或许我的看法过于苛刻,可是我想对一个优秀的作家,人们有理由持较高的期望值。何况艺术本身是最排斥重复,最忌讳单调的,哪怕重复的是自己,哪怕这种单调曾经新异一时。

不过,尽管昆德拉在艺术上有某种不足,昆德拉所关注的主题:轻与重, 趋同与超越(昆德拉的用语是媚俗与脱俗),现实与永恒,以及他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思索,还是十分敏锐,深刻,富于现实意义的。

尤其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在世界经过第 2 次世界大战殿堂轰毁,价值崩溃之后;在几种制度推衍到极致,人类面临新的精神困惑之后, 昆德拉的思索尤其显得重要。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酥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 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

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因此,昆德拉沉重地问到:“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一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都在进行这种思索,表达这种思索,并

且在完成这部小说时完成了这份思索——尽管直到最后一笔,作者仍旧不无迷茫,仍旧有所疑惑。但是毕竟,作者已经进行了选择。

而我们众多的读者,在跟随昆德拉进行了这番思索后,自然也无法再无视我们生命中的这一严峻问题了,即,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无羁无绊吗?我们真的能够嘲笑一切,否认一切,抛开一切吗?就像某些后现代作品向人们揭示的那样?

在我看来,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当我们选择了轻松,我们也就失去了重量,我们将会无所附着,无以停靠。生活将变得空而又空,存在将变得毫无意义。失却心灵,思想;失却责任,追求,生命就只剩行尸走肉了。

何况,人类天生就有趋利避害,择轻去重的倾向,因此,后天的思索, 后天的价值选择,就不仅仅显得重要,而且是一种必需的调节了。

就像上帝的存在使人类心生敬畏,理性与良知也有助于人类避免空心人

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