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海边

——沈从文的《八骏图》、《如蕤》

彭荆风

沈从文先生是写水和水边人物的大师,以千里沅水的人事、历史、风物为题材的《边城》、《湘行散记》等许多名篇,把那湘西的山光水色、风俗民情、淳朴敦厚的人物,写得那么生动逼真,犹如一幅舒展不完的绮丽长卷, 使人长久研读后仍爱不释手。

他生长于水乡,太爱水了。他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他把水的兼容并包、以柔克刚、无坚不摧、不受玷污、清凉深邃的德性,都融进了他的作品中,形成了他的品格和文风。读他的作品, 我们似乎也倘佯在那清澈透明、水天空阔的江河湖海间,被那美好的人物和人事所感染。

他 30 年代在青岛住过,那“天云变幻碧波无际的青岛大海边”,也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的一些小说《八骏图》、《如蕤》等等就是以青岛海边为背景来展开故事;也显示了他虽然离开了湘西乡土,但照样能写好与水有关的人事。

《八骏图》是写一位年轻教授(达士先生)在海边被一个比他更年轻的女孩子悄俏爱着,长久而不自知,是那大海、海边浴场上的变化,使他从朦胧中逐渐明白。沈从文先生用了一种特殊的笔墨来描绘这种爱的显露:

那一对青年女子,恰好又从浴场南端走回来。其中一个穿着件红色浴衣、身材丰满高长,风度异常动人。赤着两只脚,经过处,湿沙上便留下一列美丽的脚印。教授低下头去,从女人一个脚印上拾起一枚闪放真珠光泽的小小蚌螺壳⋯⋯

这里只用了廖廖的八九十个字,就把撩人心绪的情景写了出来,使人不

得不注视那个连脚印都极为美丽的身着红浴衣的女子。这种简洁而又满含色彩和动感的描写,是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力。

当达士教授面对这美丽女子而又不敢爱,准备离开时,海滩上一个动人场面,再次吸引了他:

忽然间,沙地上一件新东西使他愣住了。那是一对眼睛,在湿沙上画好的一对美丽的眼睛。旁边还那么写着:“瞧我,你认识我!”是的,那是谁,达士先生认识得很清楚的。

这眼睛所引出的一切太媚人了,他只好退掉车票和对另“一个女人的感

情,留在海边。虽然在小说中,这一对男女始终没有正面接触,但通过海滩上的一些场景,却能使我们感觉到他们炽热感情的交流。爱情故事写得这样含蓄、高雅、迷人,真是不容易。

《八骏图》偏重于写内心活动,对海边的景色的描绘不算多,《如蕤》则有更多笔墨来写海。这小说写一个心高气傲的美丽女子,因为,“爱她的人太多了,她却不爱他们”,这是因为“在暴风下无一草木能够坚凝静止, 毫不动摇。她的美丽也如大风。可是她希望的正是永远皆不动摇的大树,在她面前昂然地立定,不至于为她那点美丽所征服。”当她摆脱了那些包围她的琐屑人物,只身来到青岛海边时,终于在一场风浪中遇见了一个坚定的男子,这见面的情调,就如同狂暴的大海般不同凡响:

夏季的骤雨到了,夹以雷声闪电,向海面逼来。海面因之咆哮起来,各处是白色波帽,一切皆如正为一只人目难于瞧见的巨手所搅动,她匆忙中把船向近岸处尽力划去⋯⋯

船离岩壁尚远,就倾覆了,她被波浪卷入水中后,便奋力泅着。头上是骤雨与吓人的雷声,身边是黑色愤怒的海⋯⋯

但到离岸只有二百米左右时,她的气力已不济事了,身体为大浪所摇撼,她感觉疲倦,以为不能拢岸,行将沉入海底了。

正当她处于危险时,一个男子从高高的岩岸上跳下来,用一只强而有力

的手攫了她的头发,把她带到岸边,她得救了。沈从文先生写她对这救助她的男青年的极好印象时,用了一段极富诗意的描写:

她闭上眼睛时,就看到一颗流星,两颗流星。这是流星还是一个男孩子纯洁清明的眼睛呢?

小船、白云、骤雨、风暴、海浪,男孩子的明亮的眼睛,这如诗如画一般的境界,都是为这一对青年男女在海边的相识相爱作铺垫,如果不是对当时海边的生活有细腻观察,怎能写得这样真实动人?

要把丰富而又多彩的生活都写进文学作品中是很困难,必须有所取舍,这种剪裁又取决于作家的艺术功力。沈从文先生善于创造抒情与叙事相融合的诗画般意境,写景写人常能浓妆淡抹给人强烈的色彩感,难怪有人会惊叹地说: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生活本身就满含色彩,写色彩也就是写生活。我们从沈从文先生这两篇

以青岛海边浴场为背景的小说,也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