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研究和教学

  1. 语言文字研究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有了语言,人们可以用来抒情达意;有了文字,人们可以用来记言记事;有了记言记事,就有了书册;书册世代相传,就有了经典。为了方便人们读通这些经典,需对经

典加以解释和注解,就产生了语文学。语文学的产生把语言文字从崇拜、避讳的神物变为研究的对象,这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语文学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是探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 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公元前 600—前 300 年,语言学有 3 个中心: 中国、印度和希腊。

印度对语言的研究很早。古代印度很重视祭祀,祭祀要唱颂歌,颂歌多取自吠陀。由于努力保持吠陀圣典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发展了所谓吠陀六分支,其中尼录多是词源学,毗伽罗是语法学。印度的语法学已有长期的历史,约在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3 世纪已达到惊人的程度。约在

公元前 4 世纪,出现了印度古代伟大的语法学家——波尼尼,他写成了 8 卷本的梵语语法,对古典梵语进行了深入研究。

波尼尼,一般认为他诞生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生活在公元前 4 世纪。所著《语法》一书,用 3996(一说 4000 多)条规则,描写梵

语的语音和语法;全书共分 8 章,每章 4 节,亦称《八章书》;后人称该书为《波尼尼经》,或《梵语语法》,或《波尼尼语法》。《波尼尼经》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语法体系,它按先元音、后辅音,依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排列和阐述,非常科学。这种排列顺序比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和所有的西方语言的那种脱离语言体系的字母表排列方法都合理得多。在语法结构上,波尼尼着重于分析。他从语音分析开始,不分析句子,只分析词;不管语义,完全以语形为分析对象。他分析了词根、词干、词尾、前缀、后缀、派生词、复合词等等。《波尼尼经》是世人学习梵语的圭皋,还促成了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因此,波尼尼对后来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20 世纪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波尼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之一”,因为现代描写语言学所注意的许多问题这本书都已谈到了。他认为本书有两个长处:一是语音描写准确而有系统;二是把一个单词切分为词根和词缀,并列出详尽的构词规则。英国罗宾斯说,这是供语法专家用的语法书,而不是供教师或学生用的书。在波尼尼以后,出现了一些修订、补充和注释《波尼尼经》的著作。约在公元前 3 世纪,产生了迦旃延那

(又名婆罗流支)的《释补》;约在公元前 2 世纪,产生了波颠阇利的

《大疏》。

中国是世界古代语言学的三大研究中心之一。孔子、墨子、荀子都对语言文字有过精僻论述,早期的语言文字研究亦成果累累。从时间上看,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墨子(约公元前 480—前 420 年) 生活的时代分别早于波尼尼 200 多年和 100 多年。一般认为中国的语言

学史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就是认为中国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开始于公元前 8

—前 3 世纪。中国的文字学和词典学起源最早,地位也特别重要。《史籀篇》、《仓颉篇》和《急就篇》等就是周朝至秦汉之间陆续编写的识字课本。《史籀篇》就曾被认为是周宣王(属西周时代,公元前 827—前782 年在位)的太史史籀所撰写。近人又认为是春秋战国时秦人所作。对汉语方言的研究亦历史悠久,先秦古籍中已有方言的著录。相传古代帝王为了体察民情风俗,博通天下名物,常在秋后农暇季节派遣使臣到各地去搜集方言异语,周公就曾亲自到文王时周地以南“采风问俗”,搜

集民歌。到了汉代,就产生了杨雄的训估学的重要著作——《方言》。中国还很早就用分门别类的方式编出传播知识的工具书。相传在西周时就已出现这种工具书。《尔雅》就是西汉初年(公元前 2 世纪)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解释词义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