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

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没有发现任何宗教的痕迹,确切的宗教信仰和遗迹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上。首先是自然崇拜。在原始人心自中, 自然界是神秘而又可怕的。变幻无常的天气,昼夜的变换、季节的更替以及洪水、地震和生老病死等,人们都无法解释,不能理解。自然界中似乎到处都有威力无穷、不可捉摸的精灵。于是,日月星辰、山石河海、飞禽走兽、树木花草等都成了崇拜的对象。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这就是“自然崇拜”。再就是“灵魂崇拜”。他们以为人的思想和感觉都是灵魂在起作用,人死了灵魂还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这就产生了“灵魂崇拜”。其表现形式最初可能只是在死者身边放少量工具和装饰品,以后才定期向死者奉献较多的食物和用具,以便使他们能像生前一样地生活。“祖先崇拜”即“图腾崇拜”。在原始社会,一个氏族的祖先生前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生产的指导者,死后的灵魂必然会被当作这个氏族的保护者。原始人往往把某些动物或植物视为自己的亲族或祖先,也就是认为他们这个氏族的一切成员都来自这种动植物,这被称为图腾崇拜。例如熊、虎、狼、蛇、鳄鱼、土豆等等,都曾是某一个氏族的图腾,并被做成各种模样, 用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总之,远古的人们无力抗拒自然灾害,不了解自然变化的原因,就认为一切都是“神”所支配。宗教活动就被视为消灭灾害、祈求幸福的工具。各种崇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传统的做法,这就需要有仪式和训练,于是产生了宗教教育。

原始社会很重视道德习俗教育,基本目的是巩固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道德习俗教育多半是由老人来进行,往往通过讲故事,讲氏族部落祖先的英勇行为来启发青少年的道德感。在中国,由老人讲述图腾崇拜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龙、凤图腾)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是那时进行道德习俗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习氏族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尊老爱幼就是原始人重要的道德观念。印第安人一般很少采用体罚的方法教育儿童,特别喜爱儿童,“任何人看见有人虐待儿童就会冲上前去卫护儿童,甚至孩子是谁的丝毫不知道”①;“孩子对年老的父母非常敬爱、体谅,常常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孝顺他们”②;孩子“从不打架”,“不争先,在大人面前很恬静”③等等。这样,儿童从小就被灌输氏族、部落

① 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三联书店,1984 年版,第 166 页。

② 同上书,第 167 页。

③ 同上书,第 168 页。

和家庭的成训、习尚等道德内容,使之能够爱敬长者,互相帮助,养成对本部落氏族的光荣感、责任感,肯于为部落、氏族,为集体和别人效忠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