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广泛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吕氏春秋·君守》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韩非子·五蠹》有“仓颉之作书也⋯⋯”。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第一句话就说“仓颉作书”。旧传仓颉为黄帝的史官。古人称文

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到战国晚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已很流行。东汉许慎所撰《说文·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迒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认为,“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第 125 页)。汉字当然不可能由个别人创造出来,不过在汉字形成过程中,尤其在最后阶段,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物。《荀子·解蔽》就指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也就是说,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最有成就的一个, 是古代整理汉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一般认为,中国夏代(约当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16 世纪左右)进入阶级社会,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夏代应该有文字,至少应该有原始文字。但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夏代文字。目前比较公认的是: 成熟的汉字形成于商代后期,约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了。现存有记载的最古老的资料是在河南发现的殷商甲骨文,最重要的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用作占卜的文字,又称“契文”或“卜辞”。写而不刻的字在甲骨上也有发现,但数量不多。殷墟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这里曾是商代后期王朝殷朝(商王盘庚迁都殷后,亦称殷朝)首都的遗址,故将这里称为殷墟,将此处出土的甲骨文称作殷墟甲骨文。这里出土的甲骨文绝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商殷王室的占卜记录,即甲骨卜辞。从清末 1899 年被发现以来,在殷墟已出土十多万片刻有卜辞的甲骨。1903 年,刘鹗编著《铁云藏龟》,首先将甲骨文公诸于世。1904 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始作考释。1928 年以后,作了多次发掘,已发现甲骨单字 4500 个左右,可以认识的已约有 1700 字。在文字结构上,会意、形声、假借等比较进步的方法业已出现,不仅已经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有了大批形声字,具有严密的文字规律,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在目前可识的汉字中,甲骨文是最古的文字体系。50 年代以来,在山西、北京和陕西陆续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其中以 1977 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的发现最为重要,在西周前期宫室废墟的窖穴里发现了大量卜辞碎片, 其中有近 300 片刻有卜辞。

商周时代还有一种金文,旧称“钟鼎文”,是一种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代金文的字体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较少。在商代前期铜器上,铭文极为少见,而且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到了商代后期,有铭文的铜器逐渐增多,但铭文内容多数仍很简单,主要记载作器者的名字(多用族名)和所要纪念的先人的称号。在商代晚期,出现了一些篇幅较长的铭文,已发现的最长铭文有 40 多字。西周是铜器铭文的兴盛时

代,铜器铭文不但数量多,而且篇幅也比较长。西周前期的大盂鼎有 291

字,西周后期的毛公鼎有 497 字。

汉字即使只从商代后期算起,也已经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段很长的时间里,汉字系意音文字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是,无论在形体上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在形体上,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字形的变化指文字外形的变化;字体的变化指文字在字形特点和书写风格上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又往往交织在一起。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

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自商代开始,终于秦代; 后一阶段自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由象形到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渡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汉字的象形程度逐渐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象图形,古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把它们改变成比较平直的线条,即文字符号的“线条化”。下边是“马” 字和“鱼”字字体演变的简单情况:

记名金文、早期甲骨文、一般金文、晚期甲骨文对照表(部分例子取自偏旁)

记名金文、早期甲骨文、一般金文、晚期甲骨文对照表(部分例子取自偏旁)

甲骨文和金文各自的形体,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有差别。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的更象形。在金文里,记名金文的象形程度要比一般金文高。记名金文一般都比早期甲骨文还要象形。在记名金文里,彼此的象形程度也有高低之别,但其差别似乎并不完全是由时代早晚所决定的。例如:

到西周晚期,汉字的线条化已基本完成;在平直化方面,出现了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以“隹”和“贝” 为例(“贝”取自偏旁):

总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在形体上,图形逐渐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结构上,汉字主要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①形声字由少变多;②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③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这些结构上的变化主要在西周之后。汉字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过伟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在世界上汉字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日本和朝鲜,就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