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象形文字

据史学家考证,在公元前 4000 年代,古代埃及人就创造了文字。这种文字很象实物,如太阳,就写成“■”,山就写成“■”,水就写成“■”,等等。后来,这种文字被称作象形文字,又称图形文字。在早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3100 年——前 2686 年),有些图形逐渐变成指意符号,如牛在水边奔跑表示饥渴的“渴”字,驼鸟的毛表示“正义”(因为驼鸟的毛似乎都一样长)等;有些象形字发展成为表音字。于是就有了以表形符号、表意符号和标声字母相结合的“圣书”。后来又出现一音一符的字母,创造出 24 个表音符号。所有字母只标辅音,不标元音。把不同图形符号连在一起,就产生不同的意思。例如,口形的符号近似 r

音,一条水纹的符号近似 n 音,那么,■就读作 rn,就是“名字”的意思。又如下图:

埃及象形文字

前 4 个符号,鹑雏近似 w 音,脚近似 b 音,水纹近似 n 音,wbn 就是“升起,起来”的意思;⊙在这里不发音,用来象征升起来的含义;整个句子是“太阳在空中升起”的意思。这是目前所知人类历史上最早创造的标声字母,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十分复杂,所刻画的神圣符号,开始是用来强调神的语言的。这种文字被称为圣书字,又称正体,多半用在碑铭上。它是一种形声文字,就是说它是一种表意兼表音的文字,其意符和声符都来源于象形的图形。这种文字只有祭司和书吏才会写,普通老百姓很难掌握。后来,这种文字的形体逐渐简化,逐步演变成两种:一种是僧书字,又称祭司体或草体;另一种是民书字,又称俗体。僧书文字形成于早王国时期,比圣书文字简便, 尤为祭司使用,一直沿用到公元 3 世纪。民书文字形成于新王国时期的

托勒密时代(公元前 332 年至公元 30 年),是以僧书文字演变而来的,

一直沿用到公元 4 世纪。从新王国时期起,埃及是三种文字并存:原始的象形文字应用于重要公文、寺庙装饰和墓碑题刻之类;简易象形文字应用于寺庙和宗教活动中;简易文字用于世俗的日常生活。要指出的是: 埃及文字是从右向左书写的。

古埃及文字演变举例

后来,古代埃及文字逐渐被人遗忘,人们曾经长期对文物上面的各种刻画感到高深莫测,直到 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无人能够释读这种文字。到 1922 年才被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成功。1799 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其部下在挖掘战壕过程中,法国人布萨在尼罗河口小城罗塞达发现一石碑。这一石碑刻于公元前 196 年,是底比斯神庙祭司在公元前 195 年为歌颂当时的统治者托勒密五世即位而写的文章,后来被称为罗塞达石碑。石碑上刻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圣书体、世俗体和古代希腊文三种文字,内容相同。曾有许多专家对此碑文进行研究,其中英国人汤姆·杨有所释读,但未能全释。19 世纪初,法国学者商博良等人,对照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加以认真研究,于 1922 年全部破读。后来,又有许多学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研究,成功地释读了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文字始终处在表意文字走向拼音文字之间的过渡阶段,而未能发展成为纯粹的拼音文字。后来,腓尼基人创造了字母文字,显然受到埃及文字的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