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

在古代印度,已经出现了某些以职业训练为中心的专业学校。最初,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的人可以在一起同习经义。以后,种姓分化逐渐明显,教育也随着分化,刹帝利仅学少量经义,则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射术和行政管理;吠舍子弟最初也学习吠陀经典,后来《吠陀》的学习被取消,学术科目也不再学习。他们虽然还有少数人送子弟入古儒学校,但多数是到匠师家中,通过师徒传授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学习技艺。有些还常常出售劳动产品,来增加收入,养家糊口。这实际上是一种职业培训学校。

《经典》曾提到俗人向匠师习艺的问题,指出:“甚至穿白色服装的人,为着掌握赖以糊口的技艺,也是尊敬、爱慕而礼遇其师的。”这本《经典》还提到俗人所操的其官行业,如医疗、缮写、会计、绘画等等。这就是当时的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这种培训是婆罗门教和佛教教育以外的一种教育,学生是“俗人”,教师是“匠师”,学习的是“技艺”。

这些行业的技艺如何传授?《经典》没有提及。但是,以后的佛经中常常提及医学训练。根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知道古代印度医学已达到很高水平。传授医学并非完全依靠寺院或高级学校,还有许多是通过医生私人以师徒传承的方法传授的。当时不少城乡有着医道精良的名医,他们一面行医,一面授徒,传授他们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知识。学生拜师就学须交付学费,或者为师服役,学习期限约为 7 年之久,学习科目包括解剖学、外科学、内科学、药物学以及手术操作等。学生学成之后,通过学科知识和医疗能力考试后,可以成为医生。据说,萨凯塔、里加葛利卡等地,以医学著称,名医获得极其丰厚的报酬,生活优裕, 令人羡慕。于是,充当医师遂成为有志青年追求的职业,甚至千里跋涉, 前去拜师就学。

除了医学专业教育之外,古代印度还早早出现了艺徒制度。在古代印度,由于大规模建造寺庙和宫廷,由于制造兵器等,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雅利安人不愿意从事手工艺术方面的工作,手工业就主要成了达罗毗荼人的行业。干这种手工行业,都有一定的技艺,必须预先进行这种职业培训,或父子相传,或师徒传承。公元前 600 年,印度就出现了

行会,到公元 300 年就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在这种行会制度中,就包括艺徒制度。艺徒制度规定,政府对著名艺人给予荣誉,造船业、武器制造业、塑造佛像业,都由皇家掌握,由少数家庭秘密传习。师徒均由

行会管理,保证艺徒能够确实有效地从匠师那里学到操作经验。从这里看,印度的行会教育比欧洲的行会教育要早一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