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是距今约5000 年前居住在西南亚两河流域下游近波斯湾地区的古代居民。据考证,他们的语言既不属于印度欧罗巴语系,也不属于塞米语系。早在公元前 4300 年以后,他们就从游牧转为定居,开始了城市生活。

由于农业、国际贸易、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急切需要计算能力, 苏美尔人便在计算和记数的过程中,约在公元前 4 千年代中期,创造了图画文字。这种文字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以象形图画表示简单的意思,自左向右书写,基本上是一符一意。如⊙就是眼睛,■就是水。考古发掘的泥版书就刻着这种文字。文字旁边常刻有表明事物的画图,或刻有不同数目的物品。后来,为了表示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又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起来,如把上升的太阳和眼睛结合起来表示“光明”,把眼睛和水合起来表示“哭泣”,把水和星星(天空)合起来表示“雨”。这样,便产生了表意文字,文字也更复杂了。结果,出现了同一文字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字有同一读音的复杂现象。为了书写和记忆上的方便,这种文字逐渐发生很大变化。到公元前 3000 年以后,苏美尔文字更加简化,形成了楔形文字。首先,图形逐渐简化,如用原来图形的一部分来代表整体,如用“牛头”的符号代表“公牛”;其次, 用同一个图形表示几个相关联的意思,如“犁”的符号,除了用来表示“犁”以外,还有“犁地”、“耕耘者”的意思,这种符号已成为表意文字;再次,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这种字符叫做偕声文字;再后,他们又创造了指意符号。这样,苏美尔文字就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当公元前 3 千纪前叶,这种苏美尔文字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地区,给古代东方文化开了端。最初,苏美尔文是重在实用的、世俗的文字。约当公元前 2500 年前后,阿卡德人征服了苏美尔人,苏美尔文的用场日缩,阿卡德文逐步占了优势,慢慢地苏美尔文只用于寺庙,阿卡德文则广泛应用于世。再后,苏美尔文慢慢成了少数人用的古典文字, 阿卡德文变成通用的语文,形成古文、“今文”并存的局面。楔形文字的发明是苏美尔人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为以后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赫梯人以至波斯人所采用。到公元前 6 世纪中晚期,楔形文字被波斯人改造成为字母文字。其演变情况如下图:

■■

楔形文字的演进 楔形字演变举例

随着文字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前进,这种楔形文字逐渐被淘汰。19 世纪以前,虽有人知道这种古代文字,但无人能够释读。1802 年,德国语言学家格罗特芬(1775—1853 年)认出三个王的名字和 14 个字母。1835 年,当时为英国驻中东外交官员的罗林逊(1810—1895 年),冒险登上91 米多高的悬崖,抄录拓印了贝希斯敦石刻(因出土于今伊朗的贝希斯

敦而得名)。此石刻在 10 世纪时曾被阿拉伯地理学者误认为是一幅说明

学校生活的图刻。实际上,石刻上所刻划的是 3 种文字:古波斯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古埃兰文。1847 年罗林逊公布了一个古波斯文字母表, 共 39 个字母,又公布了铭文(一)的完整译本。1852 年,他又公布了铭文(二)的全译本。从此证明了石刻上的 3 种文字内容相同。记述的是:

公元前 521 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战胜众敌,重新统一了西亚地区,为

纪念此事,他敕令公布“战果”,以 3 种文字将其铭刻在贝希斯敦的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贝希斯敦铭文。后来,又经过其他学者的研究,终于完全读懂了各种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