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期的文字载体和文字传播(1)古代中国

有了文字,就产生了文字载体和与书写有关的文具,也就有了文字传播。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载体有甲骨、青铜器和石头等。

甲骨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载体。甲是龟甲;骨是兽骨,牛的肩胛骨居多。刻写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据考证,甲骨是殷朝人们占卜的工具,甲骨文则是占卜后关于占卜人姓名、占卜时间、事由和结果的记录,是用刀子刻上去的。甲骨上的文字记载, 不是为了传播知识和经验,也不具备传阅而沟通信息的作用,它只是把某件史实记录在案。

石头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载体。在石头上刻画各种符号或文字,本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遗风,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习惯。《墨子》中有“镂于金石”的记载,现存最早的石刻为陕西省凤翔县出土的石鼓。石刻的目的在于纪念,少有传播之意。

约在公元前 1300 多年前,正当殷朝后半期,中国就已经有了青铜铸件。在青铜器上铸镌的文字,称为铭文。史书上曾记载禹铸九鼎。在青铜器上镌字和在甲骨上刻字,其效用稍有不同。作为文献,二者都能给后人留下信息;但因有些铭文就是为了公布于众,让世人遵循或了解。所以青铜器上的文字一般具有横向传播信息的作用,而很少“新闻”的性质。

甲骨、石头和青铜器等虽然能够负载文字,能起到一定的信息留存和传递作用,但它们都还不是专供人们书写的材料;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它们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据专家考证,约从周朝末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字载体—

—简和牍。“简”,是经过削制的狭长竹片;在这种竹片上书写文字, 将其编连成册,叫作“简册”;“牍”,是经过整制的木片,在这种木片上书写文字,将其编连成册,称为“版牍”。后来,又将它们统称为“简”。此后不久,在中国又出现一种轻柔的书写材料,那就是缣帛。到了西汉,又发明了造纸,新闻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文字传播离不开笔、墨、纸、砚。在中国,古人在甲骨、金石上作书用的“笔”是“刀锥之类”,当然也会有木棒之类的“笔”,甚至用手指直接书写。从我国文字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道理来:原来的“笔”字写作“聿”,后来,毛笔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笔”字也就在“聿”上加“竹”字头,写成“筆”(“笔”的繁体字)了。“筆”字的出现,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笔’已经是竹木为杆的毛笔了”。过去曾认为毛笔是秦始皇的大将军蒙恬发明的,故有“仓颉造字,蒙恬造笔”之说。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毛笔了,蒙恬顶多改进了造笔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化史》指出:“在商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我们今天虽已经无法看到用毛笔书写的商代典册, 但是还能在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甲骨和玉、石、陶等类物品上看到少量的毛笔字。金文基本上保持着毛笔字的样子。”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发掘的一座战国时代的大型木椁(外棺)墓内,有一支制作精良的毛笔。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始皇 30 年(公元前 217 年)的墓里,一次就

出 土 3 支 竹 杆 毛 笔 。“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中国墨的发明年代也很久远,考古工作

者在河南殷墟就发现过商代在陶片、兽骨上用“墨”书写的文字。因此可以说,中国人在公元前 2500 多年前就发明了“墨”。但是,这时是用天然矿物还是已用烟炱作原料制墨,现在还不清楚。稍后,作墨的原料

就是松烟和香料了。

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考古证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了研磨器和颜料以便书写绘画。后来,随着其它文具的发展,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砚台。最早有证可查的是西汉文帝时期,已经有笔、墨、砚、牍等成套文具了,这可以从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汉墓文物中得到证实。